“豈不務安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不務安養”全詩
政余作東園,草木尚有意。
豈不務安養,斯民歌樂易。
是時有賢才,鄉舉堪皇器。
今方居冢廬,試質當時事。
愿君思前人,文雅庶未墬。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朱武太傅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朱武太傅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日我曾任陽夏公,曾在同郡治理。政務告一段落后,我在東園中種植草木,仍然有所用心。難道不是為了安撫百姓,使他們能夠輕松地歌唱和享受樂趣嗎?那個時候有很多有才華的人,他們在鄉里被選拔出來,有望成為皇帝的重要官員。如今我住在這個墓廬中,試圖檢驗當時的事務。我希望你能思考過去的人,保持他們的文雅風范,不至于失去。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梅堯臣對過去的懷念和對現實的思考。他曾在陽夏公的職位上為同郡人民服務,政務告一段落后,他在東園中種植草木,體現了他對安撫百姓、創造美好生活的用心。他也提到了那個時候有很多有才華的人,他們被選拔出來有望成為重要官員,這暗示了他對時代的期望和對人才的珍視。然而,如今他已經住在墓廬中,試圖檢驗過去的事務,這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思考和對過去的懷念。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對過去和現實的對比,展現了梅堯臣對時代變遷和個人境遇的思考。他在詩中表達了對過去工作的熱愛和對百姓福祉的關心,同時也表達了對過去人才的贊美和對現實的思考。詩中的東園和墓廬形象生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進一步凸顯了詩人的情感和思想。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和思考,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豈不務安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ū wǔ tài fù tōng pàn cháng zhōu jiān jì hú wǔ píng
朱武太傅通判常州兼寄胡武平
xī wǒ yáng xià gōng, cháng zī tóng jùn zhì.
昔我陽夏公,嘗茲同郡治。
zhèng yú zuò dōng yuán, cǎo mù shàng yǒu yì.
政余作東園,草木尚有意。
qǐ bù wù ān yǎng, sī mín gē lè yì.
豈不務安養,斯民歌樂易。
shì shí yǒu xián cái, xiāng jǔ kān huáng qì.
是時有賢才,鄉舉堪皇器。
jīn fāng jū zhǒng lú, shì zhì dāng shí shì.
今方居冢廬,試質當時事。
yuàn jūn sī qián rén, wén yǎ shù wèi dì.
愿君思前人,文雅庶未墬。
“豈不務安養”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