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亹亹別後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亹亹別後言”全詩
車馬立在門,樽酒豈暇索。
亹亹別後言,亹亹恨將適。
既去暝色合,不可見行跡。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李廷老自蔡州見訪云明日便歸鄭》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李廷老自蔡州見訪云明日便歸鄭》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故人夜相過,秉燭為開席。
車馬立在門,樽酒豈暇索。
亹亹別後言,亹亹恨將適。
既去暝色合,不可見行跡。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與故人夜晚相聚的情景。詩人為了迎接故人,點燃蠟燭準備設宴款待。車馬停在門前,酒杯已經擺放好,不需要再尋找。詩人和故人相互交談,表達了彼此分別后的思念之情,互相懷念即將離別的時刻。故人離去后,天色漸暗,已經看不到他的行蹤。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夜晚相聚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故人的思念和離別的感傷。詩中運用了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詩人以樸實的筆觸,將情感與景物相融合,使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的情緒和離別的憂傷。整首詩詞以簡短的句子構成,節奏流暢,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回味之感。
“亹亹別後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ǐ tíng lǎo zì cài zhōu jiàn fǎng yún míng rì biàn guī zhèng
李廷老自蔡州見訪云明日便歸鄭
gù rén yè xiāng guò, bǐng zhú wèi kāi xí.
故人夜相過,秉燭為開席。
chē mǎ lì zài mén, zūn jiǔ qǐ xiá suǒ.
車馬立在門,樽酒豈暇索。
wěi wěi bié hòu yán, wěi wěi hèn jiāng shì.
亹亹別後言,亹亹恨將適。
jì qù míng sè hé, bù kě jiàn xíng jī.
既去暝色合,不可見行跡。
“亹亹別後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