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根地雖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托根地雖卑”全詩
物稟固不遷,人情自為陋。
幸與時菊開,誰嗟發孤秀。
楚人搴木末,已見離騷就。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廨後木芙蓉》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廨後木芙蓉》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種自然與人情的對比,以及作者對自身境遇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托根地雖卑,凌霜花亦茂。
盡管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木芙蓉依然能在嚴寒的霜凍中茂盛。
物稟固不遷,人情自為陋。
自然界的事物有其固定的屬性,而人情卻常常顯得狹隘。
幸與時菊開,誰嗟發孤秀。
幸運的是,與時俱進的菊花開放,誰會嗟嘆自己的孤獨與獨特呢。
楚人搴木末,已見離騷就。
楚地的人們采摘木芙蓉的花朵,已經能夠領略到離騷的情感。
這首詩詞通過對木芙蓉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和人情的思考。盡管木芙蓉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卻能在嚴寒的冬季中茂盛,這象征著生命的頑強和堅韌。與此同時,作者也通過對人情的描繪,暗示了人們常常受限于狹隘的思維和境遇。然而,作者在最后兩句中提到了時菊的開放,以及楚地人采摘木芙蓉的情景,這表達了一種希望和對美好的追求。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與人情的對比,以及對離騷情感的描繪,展現了作者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托根地雖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è hòu mù fú róng
廨後木芙蓉
tuō gēn dì suī bēi, líng shuāng huā yì mào.
托根地雖卑,凌霜花亦茂。
wù bǐng gù bù qiān, rén qíng zì wèi lòu.
物稟固不遷,人情自為陋。
xìng yǔ shí jú kāi, shuí jiē fā gū xiù.
幸與時菊開,誰嗟發孤秀。
chǔ rén qiān mù mò, yǐ jiàn lí sāo jiù.
楚人搴木末,已見離騷就。
“托根地雖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