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逢苕與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逢苕與霅”全詩
南郭復西城,曉色明於甲。
塵纓庶可濯,白鳥誰來狎。
落日潭上歸,魚歌自相答。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依韻和武平苕霅二水》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依韻和武平苕霅二水》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昔愛伊與洛,今逢苕與霅。
南郭復西城,曉色明於甲。
塵纓庶可濯,白鳥誰來狎。
落日潭上歸,魚歌自相答。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于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詩中提到了過去曾經喜愛的伊水和洛水,而現在卻遇到了苕水和霅水。南郭和西城是地名,描繪了城市的景色。詩人觀察到清晨的景色,黎明時分的光線照亮了大地。塵纓指的是馬的韁繩,這里表示可以洗滌塵埃,使之清新。白鳥是指純潔的鳥類,詩人在思考,不知道哪只白鳥會來與自己為伴。詩的最后,描繪了夕陽下的湖泊,魚兒在水中唱歌,相互呼應。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時光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感慨。通過對不同水域和城市景色的描繪,詩人展示了他對于環境變化的觀察和思考。詩中的景色描寫清新自然,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同時,詩人通過對白鳥的思考,表達了對于純潔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詩人以夕陽下的湖泊和魚兒的歌唱作為結尾,給人以寧靜和和諧的感覺。整首詩詞以簡約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給人以啟迪和思考的空間。
“今逢苕與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yùn hé wǔ píng sháo zhà èr shuǐ
依韻和武平苕霅二水
xī ài yī yǔ luò, jīn féng sháo yǔ zhà.
昔愛伊與洛,今逢苕與霅。
nán guō fù xī chéng, xiǎo sè míng yú jiǎ.
南郭復西城,曉色明於甲。
chén yīng shù kě zhuó, bái niǎo shuí lái xiá.
塵纓庶可濯,白鳥誰來狎。
luò rì tán shàng guī, yú gē zì xiāng dá.
落日潭上歸,魚歌自相答。
“今逢苕與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