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同情相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道同情相親”全詩
三旬忽相見,愈厚不厭頻。
昔云思數面,今無愧古人。
睠然東去懷,紛若陌上塵。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再別仲儀》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再別仲儀》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前別歲月遠,道同情相親。
三旬忽相見,愈厚不厭頻。
昔云思數面,今無愧古人。
睠然東去懷,紛若陌上塵。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與仲儀再次相見的情感。詩人回顧了與仲儀分別的歲月,感嘆時間的遠去。然而,當他們再次相聚時,他們的友情更加深厚,頻繁的相見并沒有讓他們感到厭倦。詩人提到過去曾經說過要思念對方的面容,而今天他們再次相見,他覺得自己沒有辜負古人的期望。最后,詩人離開時懷著復雜的情感,就像塵土在繁忙的街道上紛紛揚揚。
賞析:
《再別仲儀》通過描繪作者與仲儀的再次相見,表達了友情的珍貴和時間的流逝。詩人通過對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展示了友情的堅固和持久。詩中的"道同情相親"表達了作者與仲儀之間的默契和情感共鳴。詩人對過去的承諾和對古人的敬仰,體現了他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傳統價值的尊重。最后,詩人離去時的復雜情感,使詩詞更具深度和思考性。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友情的思考和感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同情相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bié zhòng yí
再別仲儀
qián bié suì yuè yuǎn, dào tóng qíng xiāng qīn.
前別歲月遠,道同情相親。
sān xún hū xiāng jiàn, yù hòu bù yàn pín.
三旬忽相見,愈厚不厭頻。
xī yún sī shù miàn, jīn wú kuì gǔ rén.
昔云思數面,今無愧古人。
juàn rán dōng qù huái, fēn ruò mò shàng chén.
睠然東去懷,紛若陌上塵。
“道同情相親”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