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為燎原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嗟為燎原火”全詩
金甲不曾擐,犀弓應自調。
嗟為燎原火,終作覆巢梟。
若使威刑立,三軍豈敢囂。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兵》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兵》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戰爭的現實和對戰爭的思考,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爭的警示。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太平時期沒有戰爭的陣勢,
漢朝的士兵久經戰斗而驕傲。
金甲從未穿戴過,
犀牛弓應該自行調整。
唉,戰爭就像燎原之火,
最終會導致巢穴傾覆。
如果威嚴和刑罰確立起來,
三軍又怎敢囂張。
這首詩詞的詩意是通過對戰爭的描繪,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深思。詩人通過對太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的對比,展現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破壞。詩中提到的金甲和犀牛弓是戰爭中的象征物,它們的缺失和不使用,暗示了對和平的追求和對戰爭的反思。
詩詞的賞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詩人通過對戰爭的描繪,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他描述了太平時期沒有戰爭的陣勢,暗示了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其次,詩人通過對戰爭的思考,警示人們戰爭的破壞力。他提到戰爭會像燎原之火一樣蔓延,最終導致巢穴傾覆,這是對戰爭帶來的破壞和災難的警示。
最后,詩人通過對威嚴和刑罰的想象,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思。他認為如果威嚴和刑罰確立起來,三軍就不會囂張,這是對戰爭中人性的思考和對和平的期望。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戰爭的描繪和思考,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爭的警示,展現了詩人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和關懷。
“嗟為燎原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īng
兵
tài píng wú zhàn zhèn, hàn zú jiǔ shēng jiāo.
太平無戰陣,漢卒久生驕。
jīn jiǎ bù céng huàn, xī gōng yīng zì diào.
金甲不曾擐,犀弓應自調。
jiē wèi liáo yuán huǒ, zhōng zuò fù cháo xiāo.
嗟為燎原火,終作覆巢梟。
ruò shǐ wēi xíng lì, sān jūn qǐ gǎn xiāo.
若使威刑立,三軍豈敢囂。
“嗟為燎原火”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