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逢花木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但逢花木處”全詩
閑尋前代跡,凈掃古槐廳。
未慣餐周粟,還應憶楚萍。
但逢花木處,知我昔常經。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送王著作赴西京壽安》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王著作赴西京壽安》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送別王著作前往西京壽安的情景,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去作西畿令,當趨大尹庭。
離開此地擔任西畿地區的官職,將要前往大尹庭(指西京壽安)。
閑尋前代跡,凈掃古槐廳。
閑暇時尋找前代名人的足跡,清掃古老的槐樹庭院。
未慣餐周粟,還應憶楚萍。
尚未習慣吃周朝的糧食,仍然懷念楚國的美食。
但逢花木處,知我昔常經。
只要遇到花木之地,就會知道我曾經常常經過。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詩人送別友人的場景,展現了友情和思念之情。詩人表達了對友人前程的祝福,同時也表達了對友人離去的不舍之情。詩中的閑暇尋找前代跡象和清掃古槐廳的行為,體現了詩人對歷史的關注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詩人提到未習慣吃周朝的糧食,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過去的回憶。最后,詩人提到只要遇到花木之地,就會想起過去的經歷,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友誼的珍視。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友情、思念和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它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祝福和不舍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歷史和傳統的尊重。整首詩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但逢花木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zhù zuò fù xī jīng shòu ān
送王著作赴西京壽安
qù zuò xī jī lìng, dāng qū dà yǐn tíng.
去作西畿令,當趨大尹庭。
xián xún qián dài jī, jìng sǎo gǔ huái tīng.
閑尋前代跡,凈掃古槐廳。
wèi guàn cān zhōu sù, hái yīng yì chǔ píng.
未慣餐周粟,還應憶楚萍。
dàn féng huā mù chù, zhī wǒ xī cháng jīng.
但逢花木處,知我昔常經。
“但逢花木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