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靈已歷乾陀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傳靈已歷乾陀國”全詩
傳靈已歷乾陀國,乞食曾來舍衛城。
漁父得時初洗獻,法王在日每擎行。
寺僧見客休頻出,恐有藏龍此內驚。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姑蘇雜詠 開元寺石缽》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姑蘇雜詠 開元寺石缽》是明代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寶石當年琢帝青,
浮波不異木杯輕。
傳靈已歷乾陀國,
乞食曾來舍衛城。
漁父得時初洗獻,
法王在日每擎行。
寺僧見客休頻出,
恐有藏龍此內驚。
譯文:
寶石當年被雕琢得如同帝王的青色,
它的浮波與木杯一樣輕盈。
傳說它曾經歷過乾陀國的靈感傳遞,
也曾在舍衛城乞食過。
漁父在合適的時機將它初次洗凈獻上,
法王每天都會拿起它行走。
寺廟的僧人見到客人后不再頻繁出現,
他們擔心這里可能隱藏著一條驚人的巨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開元寺中的一只石缽,通過對它的描述和背后的故事,展現了它的珍貴和神秘之處。
首先,詩人用寶石來形容這只石缽,將其與帝王的青色相比,突顯了它的珍貴和美麗。接著,詩人又將它與木杯相比,強調了它的輕盈和飄逸之感。
詩中提到了傳靈和乞食的故事,使得這只石缽更加神秘和有趣。傳靈意味著它具有超凡的靈感和傳遞能力,而乞食則暗示它曾經歷過貧困和艱難。這些故事為石缽賦予了更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漁父將石缽洗凈獻上的情景,以及法王每天都會拿起它行走的場景。這些細節展示了石缽在寺廟中的重要地位和被尊崇的程度。
最后,詩人提到寺廟的僧人不再頻繁出現,擔心內部隱藏著一條巨龍。這句話增加了一絲神秘感和懸念,使讀者對石缽和寺廟的故事充滿了想象力和好奇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開元寺石缽的描繪和背后故事的展示,展現了它的珍貴、神秘和令人向往的特質,同時也引發了讀者對于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想象。
“傳靈已歷乾陀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ū sū zá yǒng kāi yuán sì shí bō
姑蘇雜詠 開元寺石缽
bǎo shí dāng nián zuó dì qīng, fú bō bù yì mù bēi qīng.
寶石當年琢帝青,浮波不異木杯輕。
chuán líng yǐ lì gān tuó guó, qǐ shí céng lái shě wèi chéng.
傳靈已歷乾陀國,乞食曾來舍衛城。
yú fù de shí chū xǐ xiàn, fǎ wáng zài rì měi qíng xíng.
漁父得時初洗獻,法王在日每擎行。
sì sēng jiàn kè xiū pín chū, kǒng yǒu cáng lóng cǐ nèi jīng.
寺僧見客休頻出,恐有藏龍此內驚。
“傳靈已歷乾陀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