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義未曉”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楞伽義未曉”全詩
來尋古寺游,楓葉秋幾里。
叩門山猿驚,維馬林鳥起。
鐘聲出煙去,半落漁舟里。
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
欲打塔銘碑,從僧乞山紙。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姑蘇雜詠 楞伽寺》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姑蘇雜詠 楞伽寺》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夕陽西下的嶂山,倒映在東湖的水面上。詩人來到這座古寺游玩,寺內的楓葉在秋天的景色中延綿幾里。當詩人敲門時,山中的猿猴被驚動,林中的鳥兒也飛起。寺內的鐘聲隨著煙霧飄散,漁船在湖上漂浮。詩人對楞伽寺的意義尚未明了,但他感到自己的塵世之累,因此自愧不如。他想要在塔上刻下銘碑,于是向僧人乞求山紙。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寺廟環境,表達了詩人對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夕陽下的嶂山和東湖的倒影,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壯麗。詩人游覽古寺,感受到了秋天的氣息,楓葉的紅色給人以溫暖和寧靜的感覺。然而,詩人對楞伽寺的意義尚未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塵世之累,渴望超脫塵俗的束縛。他想要在塔上刻下銘碑,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色和內心的感受,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展現了詩人對于人生和境界的思考。它表達了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于人生意義的思索和追求。
“楞伽義未曉”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ū sū zá yǒng léng jiā sì
姑蘇雜詠 楞伽寺
xī yáng xī xià zhàng, fǎn zhào dōng hú shuǐ.
夕陽西下嶂,返照東湖水。
lái xún gǔ sì yóu, fēng yè qiū jǐ lǐ.
來尋古寺游,楓葉秋幾里。
kòu mén shān yuán jīng, wéi mǎ lín niǎo qǐ.
叩門山猿驚,維馬林鳥起。
zhōng shēng chū yān qù, bàn luò yú zhōu lǐ.
鐘聲出煙去,半落漁舟里。
léng jiā yì wèi xiǎo, chén lèi fāng zì chǐ.
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
yù dǎ tǎ míng bēi, cóng sēng qǐ shān zhǐ.
欲打塔銘碑,從僧乞山紙。
“楞伽義未曉”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