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斗掛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更斗掛舟”全詩
遠水初涵夜,長天盡作秋。
湖如青草闊,月似白蓮浮。
萬壑風傳笛,三更斗掛舟。
葉應隨鳥散,山欲趁波流。
浩蕩吾何適,鴟夷不可求。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月夜游太湖》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月夜游太湖》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欲尋林屋隱,還過洞庭游。
遠水初涵夜,長天盡作秋。
湖如青草闊,月似白蓮浮。
萬壑風傳笛,三更斗掛舟。
葉應隨鳥散,山欲趁波流。
浩蕩吾何適,鴟夷不可求。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在月夜游覽太湖時的心境和景色。詩中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
賞析:
詩的開頭,作者表達了自己想要尋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同時也想要游覽洞庭湖。接著,詩人描述了夜晚的遠水初涵,長天漸漸變得秋意盎然。這里通過描繪自然景色的變化,表達了時間的流轉和季節的更替。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太湖的景色,將其比喻為廣闊的青草,而月亮則像是漂浮在湖面上的白蓮花。這種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和對美的追求。
在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萬壑間風傳笛聲,三更時分掛著的船只。這里通過描繪夜晚的聲音和景象,增添了詩詞的層次感和生動感。
最后兩句表達了葉子隨著鳥兒的飛散,山巒隨著波浪的流動。這里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變化的感慨和對人生無常的思考。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追求。同時,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形象化的語言,使得詩詞更具藝術感和感染力。
“三更斗掛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yè yóu tài hú
月夜游太湖
yù xún lín wū yǐn, hái guò dòng tíng yóu.
欲尋林屋隱,還過洞庭游。
yuǎn shuǐ chū hán yè, cháng tiān jǐn zuò qiū.
遠水初涵夜,長天盡作秋。
hú rú qīng cǎo kuò, yuè shì bái lián fú.
湖如青草闊,月似白蓮浮。
wàn hè fēng chuán dí, sān gēng dòu guà zhōu.
萬壑風傳笛,三更斗掛舟。
yè yīng suí niǎo sàn, shān yù chèn bō liú.
葉應隨鳥散,山欲趁波流。
hào dàng wú hé shì, chī yí bù kě qiú.
浩蕩吾何適,鴟夷不可求。
“三更斗掛舟”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