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知學道貧非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少知學道貧非病”全詩
少知學道貧非病,閑愛談禪偈是詩。
女浣曉江煙渺渺,人行暮苑麥離離。
明朝風雨還同往,恐負高僧石上期。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期徐七游云巖》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期徐七游云巖》是明代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憶與青山別幾時,
云松應恨鶴歸遲。
少知學道貧非病,
閑愛談禪偈是詩。
女浣曉江煙渺渺,
人行暮苑麥離離。
明朝風雨還同往,
恐負高僧石上期。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徐七游云巖的思念之情。詩中提到了與青山分別的時間已經過去多久,云松應該對鶴歸來的時間感到不滿。作者認為年少時不懂得修行道路,貧窮并非病態,而是對談論禪宗和寫詩的閑暇之愛。詩中還描繪了清晨江上的煙霧繚繞,傍晚人們在禾苑中行走,明天的風雨將與過去一樣,擔心辜負了高僧在石上的期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徐七游云巖的思念之情。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動,詩中展現了作者對禪宗和詩歌的喜愛。作者認為貧窮并非修行的障礙,而是對精神追求的一種自由。詩中的意象生動,給人以清新的感覺。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作者對徐七游云巖的期待和擔憂,展現了明代文人的情懷和對自然的熱愛。
“少知學道貧非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 xú qī yóu yún yán
期徐七游云巖
yì yǔ qīng shān bié jǐ shí, yún sōng yīng hèn hè guī chí.
憶與青山別幾時,云松應恨鶴歸遲。
shǎo zhī xué dào pín fēi bìng, xián ài tán chán jì shì shī.
少知學道貧非病,閑愛談禪偈是詩。
nǚ huàn xiǎo jiāng yān miǎo miǎo, rén xíng mù yuàn mài lí lí.
女浣曉江煙渺渺,人行暮苑麥離離。
míng cháo fēng yǔ hái tóng wǎng, kǒng fù gāo sēng shí shàng qī.
明朝風雨還同往,恐負高僧石上期。
“少知學道貧非病”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