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聲忽斷雨聲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鳥聲忽斷雨聲催”全詩
蘚生偏上題詩壁,花落還臨說法臺。
林下聞鐘諸客散,澗邊汲水一僧來。
晚晴更好看山色,西閣憑闌獨未回。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游云巖值雨》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云巖值雨》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雨中游覽云巖的景象,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深殿幽廊映竹開,
鳥聲忽斷雨聲催。
蘚生偏上題詩壁,
花落還臨說法臺。
林下聞鐘諸客散,
澗邊汲水一僧來。
晚晴更好看山色,
西閣憑闌獨未回。
這首詩詞以雨中的云巖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幽靜而美麗的景象。首句描述了深宮中幽靜的廊道,映照著竹子的翠綠。接著,鳥兒的歌聲突然被雨聲打斷,暗示著雨勢的加大。第三句提到了墻壁上長滿了青苔,上面題著詩句,顯示了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花兒在雨中凋謝,但仍然在說法臺前盛開。這里的說法臺可能指的是佛寺中的講經臺,表達了作者對佛法的敬仰。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林中的鐘聲和澗邊的僧人。林中的鐘聲傳來,表示客人們已經散去,只剩下寂靜的山林。而澗邊的僧人在汲水,展現了他們與自然的親近和平靜的生活態度。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在晴朗的傍晚欣賞山色的心情,他獨自站在西閣的欄桿上,遲遲不愿離去。
整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作者通過描繪雨中的云巖景色,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同時,通過描寫墻壁上的題詩、花落說法臺和澗邊的僧人,表達了對歷史文化和寧靜生活的向往。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傳達了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鳥聲忽斷雨聲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yún yán zhí yǔ
游云巖值雨
shēn diàn yōu láng yìng zhú kāi, niǎo shēng hū duàn yǔ shēng cuī.
深殿幽廊映竹開,鳥聲忽斷雨聲催。
xiǎn shēng piān shàng tí shī bì, huā luò hái lín shuō fǎ tái.
蘚生偏上題詩壁,花落還臨說法臺。
lín xià wén zhōng zhū kè sàn, jiàn biān jí shuǐ yī sēng lái.
林下聞鐘諸客散,澗邊汲水一僧來。
wǎn qíng gèng hǎo kàn shān sè, xī gé píng lán dú wèi huí.
晚晴更好看山色,西閣憑闌獨未回。
“鳥聲忽斷雨聲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