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尋幽度嶺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騎馬尋幽度嶺遲”全詩
門開紅葉林間寺,泉漫青山石上池。
殘果已收猿食少,枯松欲折鶴巢危。
壁間不用題名字,無限蒼苔沒舊碑。
分類: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陪臨川公游天池》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陪臨川公游天池》是明代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作者與臨川公一同游覽天池的情景,通過景物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對時光流轉的思考。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騎馬尋幽度嶺遲,
老僧不識使君誰。
門開紅葉林間寺,
泉漫青山石上池。
殘果已收猿食少,
枯松欲折鶴巢危。
壁間不用題名字,
無限蒼苔沒舊碑。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描繪山林、寺廟、泉水等元素,展現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詩人騎馬尋幽,游歷山嶺,但行進緩慢,似乎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他遇到了一位老僧,老僧對臨川公的身份并不了解,這暗示了人們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無論身份地位如何,自然界都是超越人類的存在。
詩中提到的紅葉林間寺和青山石上的池塘,展示了秋天的景色。紅葉和青山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泉水從石頭上涌出,形成了一個清澈的池塘,給人以寧靜和清新的感覺。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述了殘果已經收集完畢,猿猴的食物變少了,枯松樹欲折斷,鶴巢岌岌可危。這些描寫暗示了時光的流轉和自然界的變化。殘果的收集和猿猴食物的減少表明秋天已經過去,冬天即將來臨。枯松樹和鶴巢的危險則象征著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最后兩句詩提到了壁間沒有題寫名字的碑石,以及覆蓋著蒼苔的舊碑。這暗示了歲月的長久流逝,人們的名字和事跡都會逐漸被遺忘,而自然界卻永恒存在,不受時間的影響。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之美的贊美,同時也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時光的流轉。詩人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使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寧靜和壯美,同時也引發了對生命和時光流逝的思考。
“騎馬尋幽度嶺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éi lín chuān gōng yóu tiān chí
陪臨川公游天池
qí mǎ xún yōu dù lǐng chí, lǎo sēng bù shí shǐ jūn shuí.
騎馬尋幽度嶺遲,老僧不識使君誰。
mén kāi hóng yè lín jiān sì, quán màn qīng shān shí shàng chí.
門開紅葉林間寺,泉漫青山石上池。
cán guǒ yǐ shōu yuán shí shǎo, kū sōng yù zhé hè cháo wēi.
殘果已收猿食少,枯松欲折鶴巢危。
bì jiān bù yòng tí míng zì, wú xiàn cāng tái méi jiù bēi.
壁間不用題名字,無限蒼苔沒舊碑。
“騎馬尋幽度嶺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