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鄉難久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憶鄉難久違”全詩
自云發南海,萬里速如飛。
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
冥茫漸西見,山色越中微。
誰念去時遠,人經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說,憶鄉難久違。
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
分類:
作者簡介(劉昚虛)
劉昚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盛唐著名詩人。生于開元二年(公元714年)。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為皇太子校勘經史;旋轉崇文館校書郎,為皇親國戚的子侄們校勘典籍,均為從九品的小吏。
《越中問海客》劉昚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越中問海客,朝代:唐代,作者:劉昚虛
風雨滄洲暮,一帆今始歸。
自云發南海,萬里速如飛。
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
冥茫漸西見,山色越中微。
誰念去時遠,人經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說,憶鄉難久違。
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
詩詞的中文譯文:
越中的海旁詢問過海路的客人,正逢傍晚的陰雨天,我今天才啟航。
曾告訴自己,要從南海出發,萬里如飛般迅速回家。
開始時想著會降落在哪里,但卻將永遠沒有依托。
在迷茫的途中,漸漸西方山景映入眼簾,越中的山色微小。
誰會想起我遠離時的辛苦,經過這條路的人也稀少。
停船時悲傷且淚流滿面,使我也沾濕了衣襟。
浮海之言又有何用,懷念家鄉難免已久。
即使成為魯連子,山路尚有柴門。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位行者在風雨之夜離開南海歸家的情景。詩人劉昚虛采用了平仄、押韻和格律等修辭手法,表達了游子思鄉的心情和對家鄉的留戀之情。
首先,詩人通過描繪風雨滄洲的暮景,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氛圍。隨后,詩人從行者的角度,描述了他自己發自南海啟航,以高速向家歸去的場景,表達了行者強烈的回家愿望。然而,行者初時并不知道自己將會落腳在何處,也沒有任何依托可言,這增加了詩人對游子前途的揣測和擔憂。
漸行漸近越中,行者逐漸能看見山色微弱地映入眼簾。這里,詩人通過漸行漸近的描寫,展示了行者親近故鄉的心情,并暗示著行者與家鄉的距離正在逐漸縮小。
然而,詩人也表達了對行者離家時的孤獨和被忘記的憂傷。詩中提到誰會想起行者離開時的艱辛,經過這條路的人也很少。這一表達體現了行者在外漂泊時的孤獨與被遺忘的心情。
最后,詩人通過行者在歸途中的停船、悲泣和沾濕衣襟的描寫,展示了行者對家鄉的懷念之情。詩人表示,浮海之言已無用,只能懷念家鄉。詩中末句提到“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暗示著行者回家后還有山路要走,也讓人感受到家鄉的溫暖與歸屬感。
整首詩詞以行者離家歸途為線索,通過細膩的描寫和表達,傳達了詩人對家鄉的眷戀之情,以及行者在異鄉的漂泊和思鄉之苦。整首詩詞字里行間流露出濃郁的情感,引發讀者對家鄉和遠方的思考和共鳴。
“憶鄉難久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è zhōng wèn hǎi kè
越中問海客
fēng yǔ cāng zhōu mù, yī fān jīn shǐ guī.
風雨滄洲暮,一帆今始歸。
zì yún fā nán hǎi, wàn lǐ sù rú fēi.
自云發南海,萬里速如飛。
chū wèi luò hé chǔ, yǒng jiāng wú suǒ yī.
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
míng máng jiàn xī jiàn, shān sè yuè zhōng wēi.
冥茫漸西見,山色越中微。
shuí niàn qù shí yuǎn, rén jīng cǐ lù xī.
誰念去時遠,人經此路稀。
pō zhōu bēi qiě qì, shǐ wǒ yì zhān yī.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fú hǎi yān yòng shuō, yì xiāng nán jiǔ wéi.
浮海焉用說,憶鄉難久違。
zòng wèi lǔ lián zi, shān lù yǒu chái fēi.
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
“憶鄉難久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