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鳥不聽何處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鳳鳥不聽何處說”全詩
東風抬舉如篁舌,何事經秋猶未絕。
饑鷥病鶴亦能鳴,鳳鳥不聽何處說。
分類:
作者簡介(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于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后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死。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秋鶯歌》王禹偁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鶯歌》是宋代詩人王禹偁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淮南地區在八月仍然可以聽到鶯鳥的歌聲,表達了秋天的美麗和生機。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
淮南八月尚有鶯,
關關無異來時聲。
東風抬舉如篁舌,
何事經秋猶未絕。
饑鷥病鶴亦能鳴,
鳳鳥不聽何處說。
這首詩以淮南地區的景象為背景,描繪了秋天依然可以聽到鶯鳥的歌聲。詩中的"關關"是鶯鳥的鳴叫聲,表達了鶯鳥的聲音和來時的聲音沒有任何區別。"東風抬舉如篁舌"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東風吹拂下鶯鳥高昂的歌喉,好像竹子的葉子在風中搖曳。詩人感嘆秋天的到來,但鶯鳥的歌聲卻依然沒有停止,表達了秋天的美麗和生機。
詩的后半部分提到了饑鷥和病鶴也能發出鳴叫聲,但鳳鳥卻不聽從任何地方的呼喚。這里通過對比,表達了鶯鳥的堅持和秋天的韌性,即使在困難的環境下依然保持著歌唱的能力。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的景象,表達了對秋天美麗和生命力的贊美。
“鳳鳥不聽何處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yīng gē
秋鶯歌
huái nán bā yuè shàng yǒu yīng, guān guān wú yì lái shí shēng.
淮南八月尚有鶯,關關無異來時聲。
dōng fēng tái jǔ rú huáng shé, hé shì jīng qiū yóu wèi jué.
東風抬舉如篁舌,何事經秋猶未絕。
jī sī bìng hè yì néng míng, fèng niǎo bù tīng hé chǔ shuō.
饑鷥病鶴亦能鳴,鳳鳥不聽何處說。
“鳳鳥不聽何處說”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