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聞鳴鏑驚麕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眾聞鳴鏑驚麕散”全詩
嚼齒罵聲殊未絕,歸元血面尚如生。
睢陽合祀無南八,河北諸城有杲卿。
可惜援師來已晚,當時巷戰只州兵。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臨江使君陳華叟哀詩二首》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臨江使君陳華叟哀詩二首》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詩詞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時期的悲憤之情。以下是這兩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第一首:
眾聞鳴鏑驚麕散,
獨奮空拳躍馬迎。
嚼齒罵聲殊未絕,
歸元血面尚如生。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戰場上的景象,展現了戰亂帶來的慘狀和人們的悲憤情緒。詩中描述了鳴鏑聲驚散了麕(一種狍子)的群體,而作者卻獨自揮舞著空拳,騎著馬迎接戰斗的來臨。嚼牙的咒罵聲尚未停歇,歸還元氣的面容仍然如同當初一樣血紅。
這首詩詞通過對戰亂場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的憤懣之情,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的英勇與堅韌。盡管周圍的人們在鳴鏑聲中四散逃竄,但作者卻毫不畏懼地揮舞著空拳,騎馬奮勇迎戰。嚼牙的咒罵聲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的憤怒,而歸還元氣的面容則象征著作者仍然堅持戰斗,面對戰亂所帶來的痛苦。
第二首:
睢陽合祀無南八,
河北諸城有杲卿。
可惜援師來已晚,
當時巷戰只州兵。
這首詩詞以地名和人名的方式,表達了作者對戰亂局勢的悲傷和無奈。詩中提到了睢陽合祀沒有南八(指沒有了原本八座廟宇),而河北的諸城則還有杲卿(指當地的一位官員)。作者感嘆援軍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當時的巷戰只有州兵。
這首詩詞通過地名和人名的方式,間接地表達了戰亂所帶來的破壞和變故。睢陽合祀無南八,暗指睢陽地區的廟宇因戰亂而減少,河北諸城有杲卿,暗指河北地區的一位官員仍在職位上。作者對援軍來的時機晚了感到遺憾,說明當時的巷戰只有州兵,暗示了戰亂帶來的軍隊疲弱和無力。
總的來說,這兩首詩詞通過對戰亂場景和局勢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時期的憤怒、悲傷和無奈之情。同時,詩中也展現了作者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對戰亂帶來的破壞和變故的深刻思考。這些詩詞憑借其深沉的情感和細膩的描寫,向讀者展示了宋代戰亂時期的苦難和人們的不屈精神。
“眾聞鳴鏑驚麕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 jiāng shǐ jūn chén huá sǒu āi shī èr shǒu
臨江使君陳華叟哀詩二首
zhòng wén míng dí jīng jūn sàn, dú fèn kōng quán yuè mǎ yíng.
眾聞鳴鏑驚麕散,獨奮空拳躍馬迎。
jué chǐ mà shēng shū wèi jué, guī yuán xuè miàn shàng rú shēng.
嚼齒罵聲殊未絕,歸元血面尚如生。
suī yáng hé sì wú nán bā, hé běi zhū chéng yǒu gǎo qīng.
睢陽合祀無南八,河北諸城有杲卿。
kě xī yuán shī lái yǐ wǎn, dāng shí xiàng zhàn zhǐ zhōu bīng.
可惜援師來已晚,當時巷戰只州兵。
“眾聞鳴鏑驚麕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