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白高僧行腳懶”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頭白高僧行腳懶”全詩
不逢太乙然藜照,時借山翁荷蓧回。
夜掛多尋蕭寺壁,曉拈恐化葛陂雷。
還師此物禪須進,曾入詩人手內來。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送拄杖還僧》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拄杖還僧》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劉克莊。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頭白高僧行腳懶,
一枝筇竹久生苔。
不逢太乙然藜照,
時借山翁荷蓧回。
夜掛多尋蕭寺壁,
曉拈恐化葛陂雷。
還師此物禪須進,
曾入詩人手內來。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送別僧人歸還手中的拄杖的情景。詩人頭發已經白了,行走已經有些懶散。拄杖已經長時間不用,上面生滿了苔蘚。詩人沒有機會遇見太乙山的仙人,只能時常向山中的老翁借用荷蓧(一種背簍)來攜帶東西。夜晚,拄杖被掛在寺廟的壁上,詩人多次尋找,希望找到它。拂曉時分,拈起拄杖,恐怕會引發雷電。歸還拄杖給禪師,是為了繼續修行禪法,這根拄杖曾經是詩人的伴侶。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詩人與僧人之間的交往和送別的情景。詩人通過描寫拄杖的狀態和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生活變化的思考。拄杖作為詩人的道具,象征著他曾經的行腳生活和修行的歷程。詩人希望將拄杖歸還給禪師,寄托了對修行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詩中山水的意象也增添了一絲禪意。太乙山和山中的老翁都是道家的象征,表現了詩人對仙境和神秘力量的向往。夜晚和拂曉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寂靜和神秘的氛圍,與禪修的境界相呼應。
整首詩言簡意賅,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傳統文化和禪修的敬重。通過描繪拄杖和山水景色,詩人表達了對歲月流轉和修行道路的思考和感慨。這首詩詞在簡短的篇幅內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頭白高僧行腳懶”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ǔ zhàng hái sēng
送拄杖還僧
tóu bái gāo sēng xíng jiǎo lǎn, yī zhī qióng zhú jiǔ shēng tái.
頭白高僧行腳懶,一枝筇竹久生苔。
bù féng tài yǐ rán lí zhào, shí jiè shān wēng hé diào huí.
不逢太乙然藜照,時借山翁荷蓧回。
yè guà duō xún xiāo sì bì, xiǎo niān kǒng huà gé bēi léi.
夜掛多尋蕭寺壁,曉拈恐化葛陂雷。
hái shī cǐ wù chán xū jìn, céng rù shī rén shǒu nèi lái.
還師此物禪須進,曾入詩人手內來。
“頭白高僧行腳懶”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