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攜之子共捫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偶攜之子共捫蘿”全詩
縱觀天外皆鯨浸,下視城中等蟻窠。
悼友孤懷方濩落,逢僧逆境暫銷磨。
夜歸剩乞松明火,霜滿前山滑處多。
分類:
作者簡介(劉克莊)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
《與客送仲白葬回登石室》劉克莊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與客送仲白葬回登石室》是宋代劉克莊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絕頂荒寒斷客過,
偶攜之子共捫蘿。
縱觀天外皆鯨浸,
下視城中等蟻窠。
悼友孤懷方濩落,
逢僧逆境暫銷磨。
夜歸剩乞松明火,
霜滿前山滑處多。
譯文:
在荒寒的山巔,客人已離去,
只有我和孩子一起攀爬著藤蔓。
遠望天際,無不是大鯨浸泡的浩渺,
俯視城池,如同蟻窠一般微小。
懷念已故的朋友,孤獨的思緒隨風飄蕩,
偶然遇到的僧人,在逆境中暫時撫慰了心靈。
夜歸時,只能乞求松明的照明,
山前處處都是滑溜的霜。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人送別客人,返回登上山巔的石室的情景。作者劉克莊通過描寫自然景觀和內心感受,表達了對友誼的思念和對逆境的應對。
首先,詩中的絕頂荒寒和斷客過顯現了山巔的孤寂和荒涼之感。作者和孩子攀爬著藤蔓,象征著艱難的登山之路,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努力。
其次,縱觀天外皆鯨浸,下視城中等蟻窠,通過對天空和城市的對比,表達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天外的鯨浸象征著遼闊的世界和無限的可能性,而城市中的蟻窠則是對人類繁忙而瑣碎的生活的揭示。
接著,作者懷念已故的朋友,孤獨的思緒隨風飄蕩。逢僧逆境暫銷磨,作者在逆境中遇到僧人,暫時得到了心靈的撫慰。這表達了作者對友誼的感慨和對逆境的堅韌與療愈。
最后,夜歸時,作者乞求松明的照明。松明的火光在黑暗中引導歸途,象征著希望與光明。霜滿前山滑處多,描繪了寒冷的冬天,山路滑溜的景象,也可理解為人生道路充滿坎坷和挑戰。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對內心感受的表達,展現了作者對友誼和逆境的思考和感悟。它呈現了人類在廣闊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時也表達了對希望和光明的追求。
“偶攜之子共捫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kè sòng zhòng bái zàng huí dēng shí shì
與客送仲白葬回登石室
jué dǐng huāng hán duàn kè guò, ǒu xié zhī zǐ gòng mén luó.
絕頂荒寒斷客過,偶攜之子共捫蘿。
zòng guān tiān wài jiē jīng jìn, xià shì chéng zhōng děng yǐ kē.
縱觀天外皆鯨浸,下視城中等蟻窠。
dào yǒu gū huái fāng huò luò, féng sēng nì jìng zàn xiāo mó.
悼友孤懷方濩落,逢僧逆境暫銷磨。
yè guī shèng qǐ sōng míng huǒ, shuāng mǎn qián shān huá chù duō.
夜歸剩乞松明火,霜滿前山滑處多。
“偶攜之子共捫蘿”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