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與江海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莫與江海爭”全詩
萬目盡為用,而不駭日明。
穴鼠夜值螢,嗾嗾相聚驚。
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
已矣不自識,乃此螢爝矜。
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
籠禽不失飛,詎識云漢冥。
咄哉浮薄兒,勉為高大營。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聞太學議》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太學議》是一首宋代王令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白日流上天,牛虱無遁形。
萬目盡為用,而不駭日明。
穴鼠夜值螢,嗾嗾相聚驚。
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
已矣不自識,乃此螢爝矜。
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
籠禽不失飛,詎識云漢冥。
咄哉浮薄兒,勉為高大營。
詩意:
這首詩以生動的形象描繪了一些微小而普通的生物與宏大的天地、世間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人們應當正視自身微小與局限的思考和警示。
賞析:
這首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將微小的生物和它們的行為與遼闊的天地相對照,表達了一種對人們應當正視自身的微小與局限的思考。
第一句“白日流上天,牛虱無遁形”,以白日流上天的景象與牛虱無法躲藏的形象相對照,暗示人們的行為無處遁形,應當正視自身的存在。
第二句“萬目盡為用,而不駭日明”,指出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用途,但不應當懼怕光明與公眾的審視。
第三、四句以穴鼠和螢火蟲為例,描寫了它們在黑暗中相互依賴、相互驚擾的情景。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意味著它們的活動受限,無法自由行動。
接下來的幾句“已矣不自識,乃此螢爝矜”,以及“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表達了一種對自身局限的認知和警示。人們不應當自視甚高,只是微小的存在,不要與宏大的天地相爭。
最后兩句“籠禽不失飛,詎識云漢冥”表示籠中的禽鳥雖然無法自由翱翔,但卻無法理解天空的浩渺無垠。
整首詩通過對微小生物與宏大天地的對比,以及對人們自身的思考和警示,表達了一種謙遜、正視自身的態度,提醒人們要認識到自身的微小與局限,不要妄自尊大。
“莫與江海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tài xué yì
聞太學議
bái rì liú shàng tiān, niú shī wú dùn xíng.
白日流上天,牛虱無遁形。
wàn mù jǐn wèi yòng, ér bù hài rì míng.
萬目盡為用,而不駭日明。
xué shǔ yè zhí yíng, sǒu sǒu xiāng jù jīng.
穴鼠夜值螢,嗾嗾相聚驚。
shǔ xué bù rì tōng, shǔ zú bù rì xíng.
鼠穴不日通,鼠足不日行。
yǐ yǐ bù zì shí, nǎi cǐ yíng jué jīn.
已矣不自識,乃此螢爝矜。
ér xiā xiàn jǐng kǎn, mò yǔ jiāng hǎi zhēng.
鮞蝦陷井坎,莫與江海爭。
lóng qín bù shī fēi, jù shí yún hàn míng.
籠禽不失飛,詎識云漢冥。
duō zāi fú báo ér, miǎn wèi gāo dà yíng.
咄哉浮薄兒,勉為高大營。
“莫與江海爭”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