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立以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泣立以佇”全詩
望我以雨,卒從以風。
云之油油,揚揚其去。
我挽不可,泣立以佇。
終風不休,終云不留。
不雨我田,不谷我收。
巖巖南山,有川其下。
徒我必云,不能必雨。
蓁蓁者林,有越而樛。
人伐以歸,我徂安休。
嗟今之人,顧己是求。
有頎者木,曷為而材。
大折以薪,小生何哉。
嗟今之人,誰同我哀。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終風操》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終風操》是一首宋代王令所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終風操
云之揚揚,油油其蒙。
望我以雨,卒從以風。
云之油油,揚揚其去。
我挽不可,泣立以佇。
終風不休,終云不留。
不雨我田,不谷我收。
巖巖南山,有川其下。
徒我必云,不能必雨。
蓁蓁者林,有越而樛。
人伐以歸,我徂安休。
嗟今之人,顧己是求。
有頎者木,曷為而材。
大折以薪,小生何哉。
嗟今之人,誰同我哀。
譯文:
飄揚的云彩,濃濃地遮蔽天空。
期望著給我帶來雨水,結果只有風吹過。
濃密的云彩,逐漸飄散而去。
我無法挽留,只能站立流淚。
終日不停的風,永遠的云不留。
不給我的田地帶來雨水,不讓我收獲莊稼。
高聳的南山,流淌著一條河流。
只是我必須看到云彩,卻不能必得雨水。
郁郁蔥蔥的林木,有人砍伐帶回家。
而我卻無處安息。
唉,現在的人啊,只關心自己的需求。
高大挺拔的樹木,為何要被用來做什么?
大樹被砍斷作為柴火,小樹又何幸呢?
唉,現在的人啊,有誰和我一同悲嘆。
詩意和賞析:
《終風操》以描繪自然景象來抒發詩人的情感,表達了對命運的無奈和對人性的思考。
詩中以云和風為象征,云之揚揚、油油其蒙,形象地描繪了濃密的云彩遮蔽天空的情景。詩人望著這些云,希望它們能帶來雨水,但最終只有風吹過,無法得到雨水的滋潤。這種期望落空的心情,使詩人感到無力和無奈,只能淚流滿面。
詩人進一步描述了風和云的持續不斷,風不停息,云不停留。這種無休無止的狀態,象征著詩人對于自然的無能為力。詩人感嘆,這樣的風云并沒有給他的田地帶來雨水,無法讓他豐收。同時,詩人提到了南山和流淌的河流,以及被人砍伐帶回家的樹木,暗示了人類對自然的剝奪和破壞,對于這種現象,詩人感到無法安息。
最后,詩人以反問的方式呼喚現代人的思考。他提到了高大挺拔的樹木,質問人們為什么要伐木,以及大樹被砍伐為柴火,小樹無法成長的無奈。詩人表達了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對現代社會的不滿。詩人感嘆現代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漠不關心。他希望人們能夠與他一同悲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整個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終風操》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象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了詩人對于人性的反思和社會現實的不滿。詩中蘊含著對于人類對自然破壞的警示,呼喚人們關注整體利益,追求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傳達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泣立以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fēng cāo
終風操
yún zhī yáng yáng, yóu yóu qí méng.
云之揚揚,油油其蒙。
wàng wǒ yǐ yǔ, zú cóng yǐ fēng.
望我以雨,卒從以風。
yún zhī yóu yóu, yáng yáng qí qù.
云之油油,揚揚其去。
wǒ wǎn bù kě, qì lì yǐ zhù.
我挽不可,泣立以佇。
zhōng fēng bù xiū, zhōng yún bù liú.
終風不休,終云不留。
bù yǔ wǒ tián, bù gǔ wǒ shōu.
不雨我田,不谷我收。
yán yán nán shān, yǒu chuān qí xià.
巖巖南山,有川其下。
tú wǒ bì yún, bù néng bì yǔ.
徒我必云,不能必雨。
zhēn zhēn zhě lín, yǒu yuè ér jiū.
蓁蓁者林,有越而樛。
rén fá yǐ guī, wǒ cú ān xiū.
人伐以歸,我徂安休。
jiē jīn zhī rén, gù jǐ shì qiú.
嗟今之人,顧己是求。
yǒu qí zhě mù, hé wèi ér cái.
有頎者木,曷為而材。
dà zhé yǐ xīn, xiǎo shēng hé zāi.
大折以薪,小生何哉。
jiē jīn zhī rén, shuí tóng wǒ āi.
嗟今之人,誰同我哀。
“泣立以佇”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