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閻無用始為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閭閻無用始為材”全詩
山野不逢終更老,閭閻無用始為材。
更無匠伯身嘗過,只有幽人眼暫開。
誰與東風記霜雪,爭令平地肯栽培。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次韻和人古松》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和人古松》是一首宋代王令所作的詩詞。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直枝難立鳥徘徊,
地瘦根孤礙石回。
山野不逢終更老,
閭閻無用始為材。
更無匠伯身嘗過,
只有幽人眼暫開。
誰與東風記霜雪,
爭令平地肯栽培。
詩意:
這首詩以古松樹為主題,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作者通過描繪古松的形象,以及與人生的對應,表達了對守望、堅韌和孤獨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中的古松樹被描繪成了一種象征,具有深刻的意義。以下是對每句詩的賞析:
1. 直枝難立鳥徘徊:古松的樹枝筆直而高聳,但鳥兒卻難以在其上停留。這句表達了古松高大挺拔、不易攀登的特點,也隱喻了高處的寂寞與孤獨。
2. 地瘦根孤礙石回:古松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其根系孤獨地困擾著周圍的石頭。這句表達了古松在惡劣環境下的頑強生命力,也暗示了困境中的堅韌和執著。
3. 山野不逢終更老:古松生長在山野之間,沒有機會見到人類的終結,因此長壽。這句表達了古松與人類世俗的隔離,同時也抒發了對自然長壽和安寧的向往。
4. 閭閻無用始為材:在閭閻(指塵世)紛擾之外,古松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材料。這句表達了對鬧市繁華的無關緊要的態度,強調了古松的獨特和珍貴。
5. 更無匠伯身嘗過:沒有匠人的手藝能夠雕刻出古松的精美。這句表達了古松的獨立自足和與眾不同,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它的內涵。
6. 只有幽人眼暫開:只有深居山野的幽人才能夠一瞥古松的真實面貌。這句表達了對幽居者的理解和贊美,他們能夠看到世人所無法察覺的美和價值。
7. 誰與東風記霜雪:誰能夠與東風一起記錄霜雪的痕跡。這句表達了對自然界變幻無常的景象的關注,以及對有心人能夠細細觀察并記住這些變化的贊美。
8. 爭令平地肯栽培:努力使平地也愿意栽培古松。這句表達了對將美好事物帶給世人的渴望,同時也暗示了只有真正懂得欣賞價值的人才能夠理解和這首詩的賞析。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描繪古松樹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古松象征著堅韌、孤獨和獨立,與人類紛擾的世俗相隔離,展現出自然的力量和美。作者通過對古松的描繪,抒發了對自然的贊美、對鬧市繁華的冷漠態度以及對幽居者和有心人的贊賞。詩中還表達了對自然界變幻無常的景象的關注,并希望能夠有人能夠細心觀察并記住這些變化。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通過對古松樹的描繪,將自然與人生相結合,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界的敬畏和思考。詩中的意象生動,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整首詩既有對自然界的贊美和歌頌,又有對人生的思考和反思,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這首詩以古松樹為主題,通過對古松形象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它既有對自然界的贊美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又通過古松與人生的對應,表達了對守望、堅韌和孤獨的思考。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展示了作者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感悟,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閭閻無用始為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hé rén gǔ sōng
次韻和人古松
zhí zhī nán lì niǎo pái huái, dì shòu gēn gū ài shí huí.
直枝難立鳥徘徊,地瘦根孤礙石回。
shān yě bù féng zhōng gēng lǎo, lǘ yán wú yòng shǐ wèi cái.
山野不逢終更老,閭閻無用始為材。
gèng wú jiàng bó shēn cháng guò, zhǐ yǒu yōu rén yǎn zàn kāi.
更無匠伯身嘗過,只有幽人眼暫開。
shuí yǔ dōng fēng jì shuāng xuě, zhēng lìng píng dì kěn zāi péi.
誰與東風記霜雪,爭令平地肯栽培。
“閭閻無用始為材”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