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下飛復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欲下飛復屢”全詩
忽投群輩先,以我棄肉去。
群鳥起爭攫,既失反親慕。
餓鴟盤且下,欲奪進復懼。
群鵲何軒軒,聚噪如罵怒。
鳩鴿恨不逮,回旋自號呼。
庭雀審細微,知非已能預。
跳梁暮堂下,不舍稗粒顧。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眾鳥》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眾鳥》是一首宋代王令的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眾鳥
鴉鴉枝上鳴,欲下飛復屢。
忽投群輩先,以我棄肉去。
群鳥起爭攫,既失反親慕。
餓鴟盤且下,欲奪進復懼。
群鵲何軒軒,聚噪如罵怒。
鳩鴿恨不逮,回旋自號呼。
庭雀審細微,知非已能預。
跳梁暮堂下,不舍稗粒顧。
詩詞中的眾鳥在樹枝上鳴叫,想要飛下去又多次猶豫。突然間,它們中的一只先飛走了,放棄了肉食。其他鳥群開始爭搶,失去了的鳥群反而對它充滿了親近之情。饑餓的鴟鳥在旁盤旋,想要奪取那塊食物,卻又害怕進攻。聚集的鵲鳥嘈雜不止,聲音像是在咒罵和憤怒。鳩鴿感到懊惱無奈,回旋飛舞并自我呼喊。庭院中的雀鳥細心觀察,明白事情并非偶然。它們在晚霞中跳躍著,不舍得離開谷物的顆粒。
這首詩以眾鳥的形象描述了人際關系中的種種情緒和行為。鳥群中的一只鳥離開后,其他鳥群對它產生了親近之情,這反映了人們常常在失去之后才會珍惜和懷念。餓鴟盤旋的情景表現了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奪取食物,另一方面又因害怕挑戰而猶豫不前。群鵲的聚集和騷動,以及鳩鴿的呼號,展示了人際關系中的紛爭和不滿。而庭院中的雀鳥則以細微的觀察和跳躍的動作,揭示了它對人際關系的洞察力和保持謹慎的態度。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鳥類之間的行為和情感,間接地表達了人類社會中的情感糾葛、爭斗和觀察。它提醒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珍惜和理解他人,同時保持警覺和謹慎,以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和矛盾。整首詩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和隱喻手法,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欲下飛復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òng niǎo
眾鳥
yā yā zhī shàng míng, yù xià fēi fù lǚ.
鴉鴉枝上鳴,欲下飛復屢。
hū tóu qún bèi xiān, yǐ wǒ qì ròu qù.
忽投群輩先,以我棄肉去。
qún niǎo qǐ zhēng jué, jì shī fǎn qīn mù.
群鳥起爭攫,既失反親慕。
è chī pán qiě xià, yù duó jìn fù jù.
餓鴟盤且下,欲奪進復懼。
qún què hé xuān xuān, jù zào rú mà nù.
群鵲何軒軒,聚噪如罵怒。
jiū gē hèn bù dǎi, huí xuán zì hào hū.
鳩鴿恨不逮,回旋自號呼。
tíng què shěn xì wēi, zhī fēi yǐ néng yù.
庭雀審細微,知非已能預。
tiào liáng mù táng xià, bù shě bài lì gù.
跳梁暮堂下,不舍稗粒顧。
“欲下飛復屢”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