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乃失於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無乃失於欺”全詩
知而有不能,無乃失於欺。
不知未為患,不欺浩難期。
咄哉天下懷,何以天下為。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舉舉媚學子》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舉舉媚學子》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王令。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舉舉媚學子,
一直以來迎合學子,
居曰不吾知。
自稱不了解我。
知而有不能,
明明知道卻無法實現,
無乃失于欺。
豈不是欺騙之舉。
不知未為患,
不明白反而不成問題,
不欺浩難期。
不欺騙,浩大的難題怎能解決。
咄哉天下懷,
哎呀,天下人的胸懷,
何以天下為。
為何對天下的人如此?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種對學子們迎合上層人士的現象,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對這種現象的不滿和質疑。詩詞以反問的形式,對學子們的行為進行了批評和諷刺。
作者以"舉舉媚學子"的開篇,揭示了學子們迎合上層人士的態度。他們為了討好權貴,不斷恭維、奉承,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卻自稱不知。接著,作者指出這種行為是一種欺騙,明明知道卻無法實現,只是為了獲得好處而不顧道德。
然而,作者在接下來的兩句中提出了一種反思。他認為,不了解未必是一種問題,而真正的問題在于欺騙。如果不去欺騙,才能面對真正的難題,并尋求解決之道。
最后兩句"咄哉天下懷,何以天下為",表達了作者對整個社會的懷疑和困惑。他在詩中暗示,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追求個人利益,欺騙他人,那么這個社會又如何能夠真正進步和發展呢?
這首詩詞從一種批判的角度,對學子們迎合權勢者的行為進行了揭示和質疑,同時也反思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作者呼吁人們應當追求真實和道德,而非迎合和欺騙。
“無乃失於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ǔ jǔ mèi xué zǐ
舉舉媚學子
jǔ jǔ mèi xué zǐ, jū yuē bù wú zhī.
舉舉媚學子,居曰不吾知。
zhī ér yǒu bù néng, wú nǎi shī yú qī.
知而有不能,無乃失於欺。
bù zhī wèi wéi huàn, bù qī hào nán qī.
不知未為患,不欺浩難期。
duō zāi tiān xià huái, hé yǐ tiān xià wèi.
咄哉天下懷,何以天下為。
“無乃失於欺”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