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弟君子”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弟君子”全詩
果蓏樹之,則食其實。
豈弟君子,孔敬且力。
分類:
作者簡介(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鐘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后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皆甚推重。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噫田操四章章六句寄呈王介甫》王令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噫田操四章章六句寄呈王介甫》
朝代:宋代
作者:王令
噫田操四章章六句寄呈王介甫,
君子知得處,不必問所從。
誰能采芹,不適有獲。
果蓏樹之,則食其實。
豈弟君子,孔敬且力。
中文譯文:
哎呀,這是王介甫寄給我的《噫田操四章章六句》。
君子們知道該去什么地方,不需要問別人的來處。
誰能采集芹菜,不費力卻能得到。
如果栽種蓏果樹,就能享用其果實。
難道不是君子們嗎?孔子都提倡尊敬并努力奮斗。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王令創作的作品,題目為《噫田操四章章六句寄呈王介甫》。詩中表達了一種君子的品質和行為準則。
詩的開頭以“噫”字作為感嘆詞,表達了作者的感慨之情。接著,詩人以自己的名字呈獻給王介甫,這可能是向王介甫表達敬意或寄托某種期望。
首句“君子知得處,不必問所從”,表達了君子應該具備的能夠自主判斷和選擇的能力,而不是盲從他人。這里的“君子”可以理解為高尚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
接著,詩人以采芹和栽種蓏果樹作為比喻,表達了君子的行為準則。采芹是指君子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獲得收獲,不必費力過多。栽種蓏果樹則是指君子能夠從自己的勞動和付出中獲得實際的回報。這兩個比喻都強調了君子的智慧和能力,以及正確的行動方式。
最后兩句“豈弟君子,孔敬且力”,表達了對君子的贊美和期待。詩人認為自己和王介甫都具備君子的品質,他們應該效法孔子的敬業和努力。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君子應有的品質和行為規范。詩人以采芹和栽種蓏果樹作為隱喻,強調了君子應具備的能夠自主選擇和獲得實際回報的能力。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君子的贊美和期待,希望自己和王介甫都能成為有道德修養、敬業努力的君子。
“豈弟君子”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 tián cāo sì zhāng zhāng liù jù jì chéng wáng jiè fǔ
噫田操四章章六句寄呈王介甫
shuí néng cǎi qín, bù shì yǒu huò.
誰能采芹,不適有獲。
guǒ luǒ shù zhī, zé shí qí shí.
果蓏樹之,則食其實。
kǎi tì jūn zǐ, kǒng jìng qiě lì.
豈弟君子,孔敬且力。
“豈弟君子”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