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蕖爭入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紅蕖爭入眼”全詩
紅蕖爭入眼,白鷺最關情。
待得跳珠雨,來聽打葉聲。
菰蒲最深處,只欠小舟橫。
分類:
作者簡介(曾幾)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后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五月六日為叢珍之集于南池呈座中諸公》曾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曾幾創作的《五月六日為叢珍之集于南池呈座中諸公》。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五月六日為叢珍之集于南池呈座中諸公
今日攜壺地,南池信杖行。
紅蕖爭入眼,白鷺最關情。
待得跳珠雨,來聽打葉聲。
菰蒲最深處,只欠小舟橫。
譯文:
今天我帶著酒壺來到南池,走著我熟悉的小路。
紅蕖花爭相綻放,白鷺最引人注目。
等待著跳躍的雨滴,傾聽著落葉的聲音。
菰蒲生長的最深處,只缺一艘小船橫渡。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曾幾在五月六日到南池游玩的情景和內心的感受。他帶著酒壺漫步在南池的小路上,欣賞著湖中盛開的紅蕖花,其中一朵朵紅蕖爭相綻放,美麗動人。然而,在這美景之中,作者最為關注的是優雅的白鷺,它們成為了他注意的焦點,引發了他的情感共鳴。
作者等待著雨水落下,期待著雨滴跳躍的聲音,同時也傾聽著樹葉被雨打的聲音,這些細微的聲音給他帶來了某種安慰和樂趣。最后,他提到了池塘最深處的菰蒲,暗示了那里是他最向往去探索的地方,只是缺少一艘小船橫渡,有一種渴望探索未知的情感。
賞析:
這首詩以南池的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紅蕖花和白鷺,以及雨聲和菰蒲,展示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細膩觀察和感悟。通過對細節的描寫,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他的游覽場景,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的情感和體驗。
詩中的紅蕖花和白鷺成為主要的意象,紅蕖花象征著生機和美麗,而白鷺則象征著高雅和純潔。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意象的描繪,傳達了他對美的追求和對高尚品質的向往。
此外,詩中的雨聲和菰蒲也增添了一種靜謐和神秘的氛圍。雨聲給人一種舒緩和寧靜的感覺,而菰蒲的描寫則暗示了作者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的欲望。
整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而精練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物,通過細膩的觀察和感受,表達了作者對美和追求的情感,同時也傳遞了對探索未知和追尋更高境界的渴望。
“紅蕖爭入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ǔ yuè liù rì wèi cóng zhēn zhī jí yú nán chí chéng zuò zhōng zhū gōng
五月六日為叢珍之集于南池呈座中諸公
jīn rì xié hú dì, nán chí xìn zhàng xíng.
今日攜壺地,南池信杖行。
hóng qú zhēng rù yǎn, bái lù zuì guān qíng.
紅蕖爭入眼,白鷺最關情。
dài de tiào zhū yǔ, lái tīng dǎ yè shēng.
待得跳珠雨,來聽打葉聲。
gū pú zuì shēn chù, zhǐ qiàn xiǎo zhōu héng.
菰蒲最深處,只欠小舟橫。
“紅蕖爭入眼”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