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枕看云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欹枕看云來”全詩
燭龍未肯忙,一步九徘徊。
夢中驚耳鳴,欲覺聞遠雷。
屋山奇峰起,欹枕看云來。
變化信難料,轉頭失崔嵬。
雖然不成雨,風起亦快哉。
槐葉萬背白,少振十日埃。
白團豈辦此,擲去羞薄才。
蜻蜓泊墻陰,近人故多猜。
墻西豈更熱,已去卻飛回。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夏日》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夏日》
赤日可中庭,樹影斂不開。
燭龍未肯忙,一步九徘徊。
夢中驚耳鳴,欲覺聞遠雷。
屋山奇峰起,欹枕看云來。
變化信難料,轉頭失崔嵬。
雖然不成雨,風起亦快哉。
槐葉萬背白,少振十日埃。
白團豈辦此,擲去羞薄才。
蜻蜓泊墻陰,近人故多猜。
墻西豈更熱,已去卻飛回。
中文譯文:
夏日的陽光熾烈,連中庭都被曬得悶熱,樹影難以展開。
蠟燭的火龍不愿忙碌,一步邁出就徘徊久久。
夢中聽見耳邊響起雷聲,醒來卻只能聞到遠處的雷聲。
屋后的山峰奇特地拔地而起,我側臥枕著看云朵飄來。
變化多端,難以預料,轉頭望去卻已失去了崔嵬的景象。
盡管沒有變成雨,但吹起的風也是快速的。
槐樹葉背面都泛白了,幾乎搖落了十天的塵埃。
白色的團扇又能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將它丟棄,羞愧自己的無能。
蜻蜓停在墻陰處,近人的猜測很多。
是墻的那一面更熱嗎,它已經離開了,卻又飛了回來。
詩意和賞析:
《夏日》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炎熱的夏日景象,以及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的感受和思考。
詩中的赤日和樹影暗示了酷熱的天氣,陽光熾烈,連樹蔭都無法遮擋。蠟燭的火龍象征著消耗和不愿意奔波勞累,表達了詩人對于炎熱天氣的厭倦。
詩人在夢中聽到雷聲,但醒來后只能遠遠聞到雷聲,這意味著詩人在夢幻與現實之間產生了差異和失落。
屋后的奇峰和飄來的云朵給詩人帶來了一些欣慰和遐想,但這種景象又轉瞬即逝,使詩人感到變化無常和無法預測。
盡管沒有下雨,但炎熱的風吹起來卻很快,顯示了夏季獨特的氣候特點。
詩中的槐葉白背和團扇的無能象征了詩人無法擺脫炎熱的困擾和自己的無力感,對于改變環境的努力感到無奈。
蜻蜓停在墻陰處,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和揣測,暗示了人們對于外界事物的多疑和猜忌。
最后,詩人思考墻的西面是否更熱,蜻蜓離開后又飛回來,這種描寫表達了詩人對于環境和人事物的思考和觀察。
整首詩以夏日的炎熱為背景,通過描繪具體的景物和感受,抒發了詩人對于變化無常和難以預料的感慨。同時,詩中還透露了詩人對于環境和自身無力改變的無奈,以及對于人們猜測和揣測的思考。
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將夏日的酷熱和變幻的景象與詩人的內心感受相結合,展現了作者獨特的情感和觀察力。讀者在賞析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夏日的炎熱,以及詩人對于環境和人事物的思考與困惑,從而引發共鳴和思考。
“欹枕看云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rì
夏日
chì rì kě zhōng tíng, shù yǐng liǎn bù kāi.
赤日可中庭,樹影斂不開。
zhú lóng wèi kěn máng, yī bù jiǔ pái huái.
燭龍未肯忙,一步九徘徊。
mèng zhōng jīng ěr míng, yù jué wén yuǎn léi.
夢中驚耳鳴,欲覺聞遠雷。
wū shān qí fēng qǐ, yī zhěn kàn yún lái.
屋山奇峰起,欹枕看云來。
biàn huà xìn nán liào, zhuǎn tóu shī cuī wéi.
變化信難料,轉頭失崔嵬。
suī rán bù chéng yǔ, fēng qǐ yì kuài zāi.
雖然不成雨,風起亦快哉。
huái yè wàn bèi bái, shǎo zhèn shí rì āi.
槐葉萬背白,少振十日埃。
bái tuán qǐ bàn cǐ, zhì qù xiū báo cái.
白團豈辦此,擲去羞薄才。
qīng tíng pō qiáng yīn, jìn rén gù duō cāi.
蜻蜓泊墻陰,近人故多猜。
qiáng xī qǐ gèng rè, yǐ qù què fēi huí.
墻西豈更熱,已去卻飛回。
“欹枕看云來”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