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江后嶺通云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前江后嶺通云氣”全詩
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壑千林送雨聲。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
不嫌屋漏無乾處,正要群龍洗甲兵。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觀雨》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觀雨》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陳與義。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客龍鐘不解耕,
開軒危坐看陰晴。
前江后嶺通云氣,
萬壑千林送雨聲。
海壓竹枝低復舉,
風吹山角晦還明。
不嫌屋漏無乾處,
正要群龍洗甲兵。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位山中的隱士,他放下了農耕的工具,坐在危險的窗邊,觀察著天空的陰晴變化。前方的江河和后方的山嶺都籠罩在云霧之中,千山萬壑中傳來雨水的聲音。海風壓低了竹枝,然后又揚起,山角的景色在風中交替出現。雖然屋子有漏洞,但他并不介意,因為他正期待著雨水洗凈龍的鎧甲。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山中隱士觀雨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人生的思考。
詩中的"山客龍鐘不解耕"暗示詩人是一位居住在山中的隱士,他沒有忙于耕作,而是專注于觀察自然現象。"開軒危坐看陰晴"表達了他坐在危險的位置,專注地觀察天空的陰晴變化,展現了他對自然的敏感和對生活的獨特態度。
詩中的"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壑千林送雨聲"描繪了山中的云霧和雨水的景象,給人以寧靜和神秘的感覺。"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則通過對風和竹子、山角的描繪,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幻和多樣性。
詩的最后兩句"不嫌屋漏無乾處,正要群龍洗甲兵"表達了詩人對雨水的期待和對清潔的向往。屋子的漏洞象征著人生的不完美,但詩人并不介意,反而希望雨水能洗凈一切,使世界煥然一新。
整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思考。透過詩人的眼睛,讀者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變幻,也能夠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對世界的態度。
“前江后嶺通云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ān yǔ
觀雨
shān kè lóng zhōng bù jiě gēng, kāi xuān wēi zuò kàn yīn qíng.
山客龍鐘不解耕,開軒危坐看陰晴。
qián jiāng hòu lǐng tōng yún qì, wàn hè qiān lín sòng yǔ shēng.
前江后嶺通云氣,萬壑千林送雨聲。
hǎi yā zhú zhī dī fù jǔ, fēng chuī shān jiǎo huì hái míng.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
bù xián wū lòu wú gān chù, zhèng yào qún lóng xǐ jiǎ bīng.
不嫌屋漏無乾處,正要群龍洗甲兵。
“前江后嶺通云氣”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