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從此不須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入山從此不須深”全詩
青竹短籬園晝靜,梅花兩樹照春陰。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火后借居君子亭書事四絕呈粹翁》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火后借居君子亭書事四絕呈粹翁》是宋代詩人陳與義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進入山中無需深入,
君子亭中的人無需尋覓。
青竹短籬圍住的庭園白天靜謐,
兩株梅花映照著春天的陰影。
詩意:
這首詩以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為背景,表達了詩人陳與義對于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的贊美。詩中的"山"象征著自然的原野,而"君子亭"則是一座小亭子,象征著清凈的心靈。詩人借景抒發了對于遠離塵囂、追求內心寧靜的向往之情。他認為進入山中,無需深入,因為在山的深處反而可能會迷失自己。而在君子亭中,不需要去尋找,因為那里的人已經具備了高尚的品德和風度。詩人描繪了亭中青竹、短籬和梅花,以靜謐的景象烘托出君子亭的寧靜和雅致。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于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高尚品德的贊美。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山與君子亭、深入與不需尋找、晝靜與春陰等形成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詩詞的藝術感染力。青竹、短籬和梅花等形象生動,展示了作者對于細節的觀察力和描寫技巧。整首詩詞既展示了自然景觀的美麗,又凸顯了人文情感的高尚,體現了宋代文人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
“入山從此不須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uǒ hòu jiè jū jūn zǐ tíng shū shì sì jué chéng cuì wēng
火后借居君子亭書事四絕呈粹翁
rù shān cóng cǐ bù xū shēn, jūn zǐ tíng zhōng rén bù xún.
入山從此不須深,君子亭中人不尋。
qīng zhú duǎn lí yuán zhòu jìng, méi huā liǎng shù zhào chūn yīn.
青竹短籬園晝靜,梅花兩樹照春陰。
“入山從此不須深”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仄韻) 去聲二十七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