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時又掛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明時又掛冠”全詩
為耽泉石趣,不憚薜蘿寒。
輕雪籠紗帽,孤猿傍醮壇。
懸懸老松下,金灶夜燒丹。
分類:
作者簡介(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陜西)。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后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游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送王明府入道》戎昱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送王明府入道
何事陶彭澤,明時又掛冠。
為耽泉石趣,不憚薜蘿寒。
輕雪籠紗帽,孤猿傍醮壇。
懸懸老松下,金灶夜燒丹。
詩意:
這首詩是作者戎昱送王明府入道的作品。王明府是指受封明府的王昱的朋友,他決定出家修行成為僧人。詩中表達了作者對王明府的祝福和敬佩之情。
賞析:
首句以“何事”開頭,表達出作者驚嘆不已的心情。接下來的兩句“陶彭澤”和“明時又掛冠”,描繪了王明府脫離塵俗世界追求自我的決心和執著。
第三句“為耽泉石趣,不憚薜蘿寒。”表達了作者支持王明府選擇修行之路,不畏嚴寒和艱辛。詩中的“泉石”和“薜蘿”是修行中常見的自然景物,也象征了清凈和苦行。
接下來的兩句“輕雪籠紗帽,孤猿傍醮壇。”描繪了王明府在寒冷的冬天里,頭上輕輕覆蓋著雪花,象征著修行者心中的冷靜和堅定。孤猿傍醮壇則描繪了王明府獨自修行的樣子。
最后兩句“懸懸老松下,金灶夜燒丹。”描述了王明府修行的地方,老松樹下懸掛著金色的灶火,夜晚熊熊燃燒,象征著修行者勤奮努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王明府選擇修行道路的贊美和祝福,同時也展現了修行者堅韌不拔、孤獨奮斗的形象。
“明時又掛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míng fǔ rù dào
送王明府入道
hé shì táo péng zé, míng shí yòu guà guān.
何事陶彭澤,明時又掛冠。
wèi dān quán shí qù, bù dàn bì luó hán.
為耽泉石趣,不憚薜蘿寒。
qīng xuě lóng shā mào, gū yuán bàng jiào tán.
輕雪籠紗帽,孤猿傍醮壇。
xuán xuán lǎo sōng xià, jīn zào yè shāo dān.
懸懸老松下,金灶夜燒丹。
“明時又掛冠”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