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明不恨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川明不恨遲”全詩
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時。
夜半青燈屋,籬前白水陂。
殷勤謝地主,小筑欲深期。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夜抵貞牟》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夜抵貞牟》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陳與義。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野暝猶聞遠,川明不恨遲。
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時。
夜半青燈屋,籬前白水陂。
殷勤謝地主,小筑欲深期。
詩意:
這首詩以夜晚的景象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思念和對遠方的向往之情。詩人置身在夜幕下,遠處的山野隱約傳來聲響,明亮的河水在夜晚中閃耀,他并不因時間的推移而感到遺憾。當他系好船準備啟程時,對岸的山上升起了熊熊烈火。夜半時分,詩人在屋內點亮青燈,籬笆前有一片白色的水塘。他向地主表達了感激之情,同時表示自己有意在這片美景中建造一座小屋,希望能夠久居此地。
賞析:
《夜抵貞牟》通過描繪夜晚的景象,展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對自然的感悟。詩中的野暝、川明等景物形容詩人身處在遠離塵囂的自然環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焚山隔岸的火光象征著離別的痛苦和不舍,與詩人系船的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夜半的青燈和籬前的白水陂則展現了詩人對平凡生活中美好細節的關注,以及對自然景觀的贊美。最后,詩人表達了對地主的感激之情,并表達了對久居此地的愿望,體現了他對安穩生活和向往自然美景的渴望。
整首詩以簡約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觀和人情關懷,通過對細節的把握,表達了詩人內心對離別和渴望的復雜情感。它展示了宋代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同時也傳達了對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追求。
“川明不恨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dǐ zhēn móu
夜抵貞牟
yě míng yóu wén yuǎn, chuān míng bù hèn chí.
野暝猶聞遠,川明不恨遲。
fén shān gé àn huǒ, jí wǒ xì chuán shí.
焚山隔岸火,及我系船時。
yè bàn qīng dēng wū, lí qián bái shuǐ bēi.
夜半青燈屋,籬前白水陂。
yīn qín xiè dì zhǔ, xiǎo zhù yù shēn qī.
殷勤謝地主,小筑欲深期。
“川明不恨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