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春濛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海上春濛濛”全詩
此地接元氣,壓以樓觀雄。
我來自中州,登臨眩沖融。
白波動南極,蒼鬢承東風。
人間路浩浩,海上春濛濛。
遠游為兩眸,豈恤勞我躬。
仙人欲吾語,薄暮山蔥瓏。
海清無蜃氣,彼固蓬萊宮。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登海山樓》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海山樓》是一首宋代陳與義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登上海山樓,
萬鳥如鳧鷖,
水面如浩渺虛空。
此地與天地相接,
樓觀矗立雄偉。
我來自中原之地,
登臨眩暈而融入景色。
白色波浪涌動至南極,
蒼老的鬢發承受東風吹拂。
人間的道路漫長而廣闊,
海上的春天朦朧而美麗。
遠行只為眼中的景色,
不顧自身的勞累。
仙人欲與我交流,
山腳的景色變得模糊。
海水清澈無渾濁的氣息,
那里便是蓬萊仙境。
詩意:
《登海山樓》以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旅行的向往,同時也表達了對仙境的向往和對人生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山樓登高的視角,描繪了壯麗的自然景色。詩中出現了鳧鷖(一種水鳥)和虛空的比喻,表達了水面遼闊廣袤、天空無邊無際的感受。詩人通過描繪山樓的雄偉和自己登臨山樓時的眩暈感,將自己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使讀者感受到登高所帶來的宏偉壯麗的景色所帶來的震撼和眩暈。
詩中還出現了對人間道路漫長廣闊和海上春天美麗朦朧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旅行和遠游的向往,同時也展現了人生的遼闊和多樣性。詩人表達出遠行只為眼中的景色,不顧自身的勞累的情感,強調了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向往。
最后幾句詩中,詩人描繪了山腳的景色模糊,海水清澈無濁的氣息,表達了對仙境的向往和對靈性的追求。蓬萊宮是中國神話中的仙境之地,詩人將海水的清澈與蓬萊宮聯系在一起,展現了對仙境的向往和對超凡世俗的渴望。
總體來說,這首詩通過壯麗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對旅行的向往,同時也融入了對仙境和人生的思考,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對內心的思索。
“海上春濛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hǎi shān lóu
登海山樓
wàn háng rú fú yī, yī shuǐ rú xū kōng.
萬航如鳧鷖,一水如虛空。
cǐ dì jiē yuán qì, yā yǐ lóu guān xióng.
此地接元氣,壓以樓觀雄。
wǒ lái zì zhōng zhōu, dēng lín xuàn chōng róng.
我來自中州,登臨眩沖融。
bái bō dòng nán jí, cāng bìn chéng dōng fēng.
白波動南極,蒼鬢承東風。
rén jiān lù hào hào, hǎi shàng chūn méng méng.
人間路浩浩,海上春濛濛。
yuǎn yóu wèi liǎng móu, qǐ xù láo wǒ gōng.
遠游為兩眸,豈恤勞我躬。
xiān rén yù wú yǔ, bó mù shān cōng lóng.
仙人欲吾語,薄暮山蔥瓏。
hǎi qīng wú shèn qì, bǐ gù péng lái gōng.
海清無蜃氣,彼固蓬萊宮。
“海上春濛濛”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