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事多藜杖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老去事多藜杖在”全詩
諸公共得何侯力,遠方新抄陸氏方。
老去事多藜杖在,夜來秋到葉聲長。
蓬萊可托無因至,試覓人間千仞崗。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秋日客思》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日客思》是宋代文人陳與義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南北東西皆是我的故鄉,
只好向地主借一床繩藤。
你們諸位公共之士能得何官職,
我遠方的友人卻能榮抄陸氏方。
我已年老,事情繁多,手扶藜杖行走,
夜晚來臨,秋意濃厚,樹葉蕭瑟作響。
雖然有蓬萊之地可寄托,但卻無從到達,
只能試著尋找人間千仞崗。
詩意解讀:
《秋日客思》描繪了一個遠離家鄉的客人在秋天思念故鄉的心情。詩人描述了他在異鄉的困境和無奈,同時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追求理想的渴望。
在詩的開頭,詩人提到無論南北東西,都是他的故鄉,這種表述突顯了他對故鄉的深情厚意。然而,他卻不得不向地主借床過夜,暗示著他在異鄉的困苦生活。接著,詩人將自己與遠方的友人進行對比,友人能夠得到官職的榮耀,而他卻只能抄寫陸氏方(可能指陸游的作品),暗示著他的功名未遂。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老去和事務繁忙的感嘆。他手扶藜杖行走,夜晚來臨,秋天的氛圍使得樹葉蕭瑟作響,這些描寫傳達了歲月流轉和時光流逝的無常感。詩的結尾,詩人表達了對理想歸宿的渴望,他提到蓬萊之地(傳說中的仙境),雖然可寄托理想,但卻無法到達,只能試著尋找人間千仞崗(意指險峻的山嶺),這是對理想追求的堅持和不屈不撓的態度。
賞析:
《秋日客思》通過描繪一個遠離家鄉的客人的心情,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理想的追求。詩中通過對比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功名未遂和年華易逝的感嘆,同時也展現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對理想的追求。詩詞中的描寫細膩而抒情,通過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個人情感的抒發,將詩人內心的掙扎和追求表達得深刻而真實。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將作者個人情感與自然景色相融合,展現了宋代文人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情感表達方式。
“老去事多藜杖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rì kè sī
秋日客思
nán běi dōng xī jù wǒ xiāng, liáo cóng dì zhǔ jiè shéng chuáng.
南北東西俱我鄉,聊從地主借繩床。
zhū gōng gòng dé hé hóu lì, yuǎn fāng xīn chāo lù shì fāng.
諸公共得何侯力,遠方新抄陸氏方。
lǎo qù shì duō lí zhàng zài, yè lái qiū dào yè shēng zhǎng.
老去事多藜杖在,夜來秋到葉聲長。
péng lái kě tuō wú yīn zhì, shì mì rén jiān qiān rèn gǎng.
蓬萊可托無因至,試覓人間千仞崗。
“老去事多藜杖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仄韻) 去聲十一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