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許長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人間許長史”全詩
云山繞窗戶,萬態爭紛披。
世故日已遠,風水方逶迤。
倚杖夜來雨,東山煙散遲。
人間許長史,不與此心期。
分類: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寄題兗州孫大夫絕塵亭二首》陳與義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題兗州孫大夫絕塵亭二首》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兗州孫大夫絕塵亭的贊美和傾訴心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不讀遠游賦,放懷茲地宜。
云山繞窗戶,萬態爭紛披。
世故日已遠,風水方逶迤。
倚杖夜來雨,東山煙散遲。
人間許長史,不與此心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兗州孫大夫絕塵亭的喜愛之情,以及對自然景觀和人世間的感悟。
詩的第一句“不讀遠游賦,放懷茲地宜”,表達了詩人不愿去讀遠游的賦作,而是心情舒暢地留在兗州孫大夫的絕塵亭里。這里的“茲地”指的就是絕塵亭所在的地方。
接下來的兩句“云山繞窗戶,萬態爭紛披”,描繪了絕塵亭周圍的云山景色,形容了山巒環繞、云霧繚繞的美景,同時也隱含了自然界萬物形態各異、繁多而繁雜的景象。
第四句“世故日已遠,風水方逶迤”,表達了詩人對塵世紛擾的疏離。詩人覺得世事紛繁已經遠離自己,而風和水卻依然繞著絕塵亭曲折流動,意味著寧靜與恒久的存在。
倒數第二句“倚杖夜來雨,東山煙散遲”,描繪了詩人夜晚倚著手杖,看著雨水從東山上落下,煙霧逐漸散去的景象。這里的東山象征了遠方,暗示了詩人心中所向往的遠方。
最后一句“人間許長史,不與此心期”,表達了詩人對于塵世的疏離和對絕塵亭的眷戀之情。詩人認為自己與絕塵亭心靈相通,不愿與世事長久糾纏。
整首詩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山水、云霧、雨水等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寧靜、疏離和對遠方的向往。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于自然與人世間的關系的思考與感悟。
“人間許長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í yǎn zhōu sūn dài fū jué chén tíng èr shǒu
寄題兗州孫大夫絕塵亭二首
bù dú yuǎn yóu fù, fàng huái zī dì yí.
不讀遠游賦,放懷茲地宜。
yún shān rào chuāng hù, wàn tài zhēng fēn pī.
云山繞窗戶,萬態爭紛披。
shì gù rì yǐ yuǎn, fēng shuǐ fāng wēi yí.
世故日已遠,風水方逶迤。
yǐ zhàng yè lái yǔ, dōng shān yān sàn chí.
倚杖夜來雨,東山煙散遲。
rén jiān xǔ zhǎng shǐ, bù yǔ cǐ xīn qī.
人間許長史,不與此心期。
“人間許長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