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無骨肉親”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無骨肉親”全詩
所痛泉路人,一去無還期。
荒墳遺漢陰,墳樹啼子規。
存沒抱冤滯,孤魂意何依。
豈無骨肉親,豈無深相知。
曝露不復問,高名亦何為。
相攜慟君罷,春日空遲遲。
分類:
作者簡介(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陜西)。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歷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后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游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
《漢陰吊崔員外墳》戎昱 翻譯、賞析和詩意
《漢陰吊崔員外墳》是唐代詩人戎昱所作,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遠別望有歸,葉落望春暉。
所痛泉路人,一去無還期。
荒墳遺漢陰,墳樹啼子規。
存沒抱冤滯,孤魂意何依。
豈無骨肉親,豈無深相知。
曝露不復問,高名亦何為。
相攜慟君罷,春日空遲遲。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吊古人墓為題材,表達了詩人戎昱對故友崔員外的思念之情。詩中描繪了吊望、遠別、懷念等情感,通過對崔員外墓地的描述,表達了對逝去友情和人生無常的思考。
首句“遠別望有歸,葉落望春暉。”直接描繪了詩人在遙遠的地方思念故友的情景。友人如同落葉,離去帶走了溫暖,但詩人仍然期待著友人歸來,就像葉落后期待春光的到來。
“所痛泉路人,一去無還期。”這句中“所痛泉路人”暗示了詩人痛惜友人的離世,而“一去無還期”則表示友人已經永遠離去,沒有再相見的可能。
“荒墳遺漢陰,墳樹啼子規。”這兩句描寫了故友的荒墳,暗示了時光流逝,人事已非,墓地荒涼,墓旁的鳥聲也顯得格外凄涼,凸顯出死亡的冷酷。
“存沒抱冤滯,孤魂意何依。”這句表達了詩人對故友的不公平命運的感慨,以及友人孤魂無處寄托的凄涼境遇。
接下來的幾句“豈無骨肉親,豈無深相知。曝露不復問,高名亦何為。”呼應了友情和名譽的主題。詩人表達了對故友的深厚情感,同時質疑世俗名利的真實價值。
最后兩句“相攜慟君罷,春日空遲遲。”將詩情推向高潮,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戀之情,無奈地感慨時光匆匆,一切化為虛空。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對墓地、逝去友情和生死無常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故友的深切思念和對塵世虛妄的反思。作者以深沉的情感和清新的筆觸,刻畫了友情和生命的脆弱與無奈,使人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對過往的懷念和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
“豈無骨肉親”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àn yīn diào cuī yuán wài fén
漢陰吊崔員外墳
yuǎn bié wàng yǒu guī, yè luò wàng chūn huī.
遠別望有歸,葉落望春暉。
suǒ tòng quán lù rén, yī qù wú hái qī.
所痛泉路人,一去無還期。
huāng fén yí hàn yīn, fén shù tí zǐ guī.
荒墳遺漢陰,墳樹啼子規。
cún méi bào yuān zhì, gū hún yì hé yī.
存沒抱冤滯,孤魂意何依。
qǐ wú gǔ ròu qīn, qǐ wú shēn xiāng zhī.
豈無骨肉親,豈無深相知。
pù lù bù fù wèn, gāo míng yì hé wéi.
曝露不復問,高名亦何為。
xiāng xié tòng jūn bà, chūn rì kōng chí chí.
相攜慟君罷,春日空遲遲。
“豈無骨肉親”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