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聲裹半晴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子規聲裹半晴陰”全詩
挾雨倒回風有力,避山橫轉水無心。
人於熟處難為別,酒到離邊不標斟。
漁叟底知如許事,櫂歌穿入暮煙林。
分類:
作者簡介(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臨安縣)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晚晴》洪咨夔 翻譯、賞析和詩意
《晚晴》是一首宋代洪咨夔的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晚晴》
作者:洪咨夔(宋代)
子規聲裹半晴陰,
百丈牽行岸草深。
挾雨倒回風有力,
避山橫轉水無心。
人於熟處難為別,
酒到離邊不標斟。
漁叟底知如許事,
櫂歌穿入暮煙林。
譯文:
黃鶯的聲音包裹著微微的陰云,
百丈的青草沿著岸邊延伸。
雨水倒流,風勢強勁,
山峰躲避,水面波瀾不驚。
人在熟悉的地方難以離別,
酒在離開邊緣時不再斟滿。
老漁翁深知這種情況,
船槳的歌聲穿過夜幕籠罩的林木。
詩意和賞析:
《晚晴》描繪了一個晚上天空晴朗、微風習習的景象。詩中以自然景物為載體,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細膩觀察和感受。
首句“子規聲裹半晴陰”,以子規鳥的鳴叫聲作為開篇,將晴朗和陰云交織的天空形象化,給人以鳥語聲和天氣交替變化的感覺。
接著,詩人描述了百丈長的青草沿著岸邊延伸,形成一幅寧靜而深遠的畫面。隨后,雨水倒流,風勢強勁,山峰躲避,水面波瀾不驚,展現了大自然中風云變幻的景象。
接下來的兩句“人於熟處難為別,酒到離邊不標斟”,表達了人在熟悉的環境中難以離開的情感,同時也暗示了人情世故之中的無奈和不舍。詩人將這種情感與酒的斟滿程度相對應,形成了一種對于離別和別離的深刻感悟。
最后兩句“漁叟底知如許事,櫂歌穿入暮煙林”,描述了老漁翁對于這種情感的深刻理解,船槳的歌聲穿過夜幕籠罩的林木,表達了對于離別和孤獨的思考與抒發。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展示了作者對于離別、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形象化的描寫手法,使整首詩在情感和意境上都富有深度和內涵。
“子規聲裹半晴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qíng
晚晴
zǐ guī shēng guǒ bàn qíng yīn, bǎi zhàng qiān xíng àn cǎo shēn.
子規聲裹半晴陰,百丈牽行岸草深。
xié yǔ dǎo huí fēng yǒu lì, bì shān héng zhuǎn shuǐ wú xīn.
挾雨倒回風有力,避山橫轉水無心。
rén yú shú chù nán wéi bié, jiǔ dào lí biān bù biāo zhēn.
人於熟處難為別,酒到離邊不標斟。
yú sǒu dǐ zhī rú xǔ shì, zhào gē chuān rù mù yān lín.
漁叟底知如許事,櫂歌穿入暮煙林。
“子規聲裹半晴陰”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