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魨行水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河魨行水底”全詩
縋綆激使怒,拍浮拾彭亨。
觸來不自制,天君失和平。
懲忿當如山,一靜弭百爭。
分類:
作者簡介(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臨安縣)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損戒二首》洪咨夔 翻譯、賞析和詩意
《損戒二首》是宋代洪咨夔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河魨行水底,志在全其生。
縋綆激使怒,拍浮拾彭亨。
觸來不自制,天君失和平。
懲忿當如山,一靜弭百爭。
詩意:
這首詩詞以河魨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河魨的觀察和思考。河魨是一種生活在水底的魚類,它們的行動和生活方式也寓意著人生的哲理。詩中通過描繪河魨的行動和表現,抒發了作者對于心性修養和和平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抒發了深邃的思考,通過借物抒情的手法,將河魨與人生相聯系,傳達了作者對于品德修養和和平的呼喚。
第一句“河魨行水底,志在全其生”,表達了河魨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動的形象,同時也暗示了一個人應該有追求完整、充實生命的志向。
第二句“縋綆激使怒,拍浮拾彭亨”,描繪了河魨受到外界刺激時的反應,意味著人們在面對挑戰和困境時,應該以勇敢和順應為準則,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困難。
第三句“觸來不自制,天君失和平”,通過河魨觸碰到其他事物而引發的動蕩,暗喻人們的沖動和欲望會擾亂天地的和諧。表達了作者對于情緒控制和內心平靜的重視。
最后兩句“懲忿當如山,一靜弭百爭”,呼應了前文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于懲治憤怒和內心平靜的期望。通過靜心思考和克制沖動,可以平息百般爭斗,達到內外和諧的境界。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河魨的觀察和描繪,寄托了作者對于心性修養和和平的追求,呼喚人們在面對挑戰和情緒波動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和諧。
“河魨行水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ǔn jiè èr shǒu
損戒二首
hé tún xíng shuǐ dǐ, zhì zài quán qí shēng.
河魨行水底,志在全其生。
zhuì gěng jī shǐ nù, pāi fú shí péng hēng.
縋綆激使怒,拍浮拾彭亨。
chù lái bù zì zhì, tiān jūn shī hé píng.
觸來不自制,天君失和平。
chéng fèn dāng rú shān, yī jìng mǐ bǎi zhēng.
懲忿當如山,一靜弭百爭。
“河魨行水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八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