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榴照別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紅榴照別樽”全詩
兩帆先后去,一水古今存。
玉札須多蓄,金甌莫點痕。
相期黃卷裹,培植太平根。
分類:
作者簡介(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漢族人。字舜俞,號平齋。於潛(今屬浙江臨安縣)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送王崇慶得樽字》洪咨夔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王崇慶得樽字》是宋代洪咨夔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白苧籠輕暑,
紅榴照別樽。
兩帆先后去,
一水古今存。
玉札須多蓄,
金甌莫點痕。
相期黃卷裹,
培植太平根。
詩詞的中文譯文:
白色的苧籠遮擋住輕盈的暑氣,
紅色的石榴照亮了別離的酒樽。
兩艘船分別先后啟航,
一條水流承載著古今的傳承。
玉筆記載必須記得很多,
金樽酒勿要有一絲痕跡。
我們相約在黃色的卷軸之中,
培植和發展太平盛世的根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洪咨夔送別王崇慶時所作,表達了對王崇慶的祝福和期望。詩中通過描繪夏日的景象,抒發了離別之情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作者運用了白色苧籠來形容盛夏時節的炎熱,表現了暑氣輕盈飄動的形象。接著,紅色的石榴照亮了別離的酒樽,象征著友情的珍貴和持久。
接下來,詩人通過比喻船的啟航,表達了離別的必然和無法阻擋的命運。兩艘船分別先后離開,象征著不同人物在不同時代離去,而一條水流卻承載了古今的傳承,強調了歷史和時代的延續。
詩中提到了玉筆和金樽,分別象征著文學和酒宴。玉筆須多蓄,意味著在寫作中需要充分積累,金樽則莫點痕,暗示不要有任何瑕疵或玷污。這表達了對友人的期望,希望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純正和完美。
最后兩句,相期黃卷裹,培植太平根,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期望和祝福。黃卷象征著文化和知識,希望友人能夠以黃卷裹身,承載著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傳承。培植太平根,則寄托了對社會和世界和平的愿望,希望友人能夠為太平盛世的到來做出貢獻。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運用寓意象征,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和對友人未來的祝福。同時,也抒發了對歷史傳承和社會和平的關注和期望。
“紅榴照別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wáng chóng qìng dé zūn zì
送王崇慶得樽字
bái níng lóng qīng shǔ, hóng liú zhào bié zūn.
白苧籠輕暑,紅榴照別樽。
liǎng fān xiān hòu qù, yī shuǐ gǔ jīn cún.
兩帆先后去,一水古今存。
yù zhá xū duō xù, jīn ōu mò diǎn hén.
玉札須多蓄,金甌莫點痕。
xiāng qī huáng juǎn guǒ, péi zhí tài píng gēn.
相期黃卷裹,培植太平根。
“紅榴照別樽”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