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衲隨緣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補衲隨緣住”全詩
木杯能渡水,鐵缽肯降龍。
到處棲云榻,何年臥雪峰。
知師歸日近,應偃舊房松。
作者簡介(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贈行腳僧》戴叔倫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行腳僧》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修行者穿著補衲,不追尋塵世痕跡。
用木杯可渡過水,用鐵缽能降服龍。
到處盤桓在云榻上,何時才能安睡在雪峰。
知道師傅的歸期臨近,應該要看守舊房的松樹。
詩意:
這首詩是戴叔倫贈送給一位行腳僧的,詩中表達了對僧人生活方式的贊美和祝福。補衲指的是僧人的服裝,隨緣住意味著僧人不追求塵世的東西,把握緣分。木杯和鐵缽是表示僧人用簡樸的工具也可以完成重大的舉動。棲云榻、臥雪峰是指僧人修行的地方,而歸日近代表著師傅即將回來,舊房松則象征著長久和堅守。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對僧人純凈、寧靜的生活態度的贊賞。補衲隨緣住和難違塵外蹤,表達了僧人對于塵世的超脫和自由,不追求物質的欲望。通過木杯和鐵缽的對比,詩人贊美了僧人堅韌、勇敢的品質,才能渡過河流和駕馭巨龍。詩中的棲云榻和臥雪峰,以及舊房松,都展示了僧人樸素和靜心的修行之地。整首詩以簡潔、平淡的語言,表達了對行腳僧的敬意和祝福,將人們帶入寧靜、自由和超脫的境界。
“補衲隨緣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xíng jiǎo sēng
贈行腳僧
bǔ nà suí yuán zhù, nán wéi chén wài zōng.
補衲隨緣住,難違塵外蹤。
mù bēi néng dù shuǐ, tiě bō kěn xiáng lóng.
木杯能渡水,鐵缽肯降龍。
dào chù qī yún tà, hé nián wò xuě fēng.
到處棲云榻,何年臥雪峰。
zhī shī guī rì jìn, yīng yǎn jiù fáng sōng.
知師歸日近,應偃舊房松。
“補衲隨緣住”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