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修道與師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雪山修道與師同”全詩
已別剡溪逢雪去,雪山修道與師同。
分類:
作者簡介(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答崔法曹賦四雪》戴叔倫 翻譯、賞析和詩意
答崔法曹賦四雪
楚僧躡雪來招隱,
先訪高人積雪中。
已別剡溪逢雪去,
雪山修道與師同。
譯文:
楚地的僧人踏著雪來找隱居的人,
首先去拜訪那位在積雪之中的高人。
已經告別了剡溪,在雪中相逢,
一起修道于雪山與師人同行。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戴叔倫給崔法曹寫的回賦。詩中描繪了楚地的僧人踏著雪來拜訪隱居的法曹,并向那位在雪中修行的高人請教。作者曾與崔法曹在剡溪相遇,并一起前往雪山修道。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禪修之道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楚僧躡雪來招隱”,以楚地僧人踏著雪來找隱居的法曹作為開場,展現了詩人對修行者的景仰之情。用“躡雪”形容僧人的行進,增添了詩中的寒冷氛圍。
第二句“先訪高人積雪中”,表達了詩人向修行者請教的決心,也體現了修行者在雪中修行的堅定意志。在這句中,詩人將修行者視為“高人”,彰顯了修行者在境界上的高度。
第三句“已別剡溪逢雪去”,描寫了詩人與修行者在剡溪告別的情景,并在雪中再次相逢,加深了他們在修行道路上的交集和情誼。
最后一句“雪山修道與師同”,表達了詩人和修行者一起在雪山學習修行之道,與師同行的意愿和決心。通過描繪修行者在雪中修行,詩人進一步強調了修行的艱辛和追求。
整首詩以雪地修行的景象為基礎,展示了詩人對修行者和修行道路的贊美和向往。通過雪的象征意義,突出了修行的清凈和高潔之處,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禪修之道的崇尚和追求。
“雪山修道與師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á cuī fǎ cáo fù sì xuě
答崔法曹賦四雪
chǔ sēng niè xuě lái zhāo yǐn, xiān fǎng gāo rén jī xuě zhōng.
楚僧躡雪來招隱,先訪高人積雪中。
yǐ bié shàn xī féng xuě qù, xuě shān xiū dào yǔ shī tóng.
已別剡溪逢雪去,雪山修道與師同。
“雪山修道與師同”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上聲十六銑 (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