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閟楚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吳山閟楚魂”全詩
日落狐鳴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澤,搶雨入盤門。
悵望夫差事,吳山閟楚魂。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吳松道中二首》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吳松道中二首》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詩詞。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在吳松道中的旅程中所見所感,抒發了對歷史的懷念和對江南風景的贊美之情。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停舟傍河滸,
四顧盡荒原。
日落狐鳴冢,
天寒犬吠村。
譯文:
停靠船只在河灘,
四周盡是荒涼的原野。
太陽落下,狐貍在墳墓中鳴叫,
寒天里村中的狗在吠叫。
詩意:
詩人停船傍著河灘,四周一片荒涼景象。太陽落下后,聽到了遙遠的狐貍鳴叫聲,村中的狗也在吠叫,給人一種寂寥和荒涼的感覺。這些景象勾起了詩人對過去歷史的回憶和對吳山、楚國的思念之情。
賞析:
《吳松道中二首》通過描寫現實景觀,展現了一種懷古之情。吳松是指吳地的松江,此處道中指的是在吳松道路中。詩中的停舟傍河滸、四顧盡荒原等描寫,表達了一個荒涼、寂寥的景象,暗示著當時吳地的衰敗和江南地區的變遷。太陽落下時,狐貍鳴叫、犬吠村的描寫,更增添了一份凄涼和寂寞。
整首詩詞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荒涼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過去興盛時期的懷念之情,對吳山和楚國的思念之情。這種懷古之情在宋代的文學中十分常見,也是晁補之作品的特點之一。通過對歷史景觀的描寫,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歷史的滄桑相結合,抒發了對時光流轉和歷史變遷的感慨與思考。整首詩詞給人以深沉、凄涼的印象,展示了晁補之對江南地區歷史背景的感悟和思考。
“吳山閟楚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ú sōng dào zhōng èr shǒu
吳松道中二首
tíng zhōu bàng hé hǔ, sì gù jǐn huāng yuán.
停舟傍河滸,四顧盡荒原。
rì luò hú míng zhǒng, tiān hán quǎn fèi cūn.
日落狐鳴冢,天寒犬吠村。
xì fān líng zhèn zé, qiǎng yǔ rù pán mén.
系帆凌震澤,搶雨入盤門。
chàng wàng fū chāi shì, wú shān bì chǔ hún.
悵望夫差事,吳山閟楚魂。
“吳山閟楚魂”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