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滿我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覺滿我袍”全詩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三》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三》是宋代晁補之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暮投古店宿,
夜聞狐貍嗥,
仆夫告行邁,
起視月尚高。
在黃昏時分投宿于古老的店鋪,
夜晚聽到狐貍的嗥叫聲,
隨從告知行程已經前進,
我起身仰望,月亮依然高懸。
詩的開頭描繪了主人公黃昏時分投宿在一家古老的店鋪。暮色漸深,夜幕降臨,此時聽到遙遠的狐貍嗥叫聲,增添了一絲詩情畫意。仆人告知行程已經繼續前進,主人公起身仰望,發現夜空中的月亮依然高掛,時光已經過去,但月亮仍然靜靜地照耀著大地。
清霜來何許,
不覺滿我袍,
逆舍良非時,
求前茲已勞。
不知從何處來的清晨霜氣,
不知不覺間已覆滿了我的衣袍,
逆境下的住處并不適時,
尋求前方的路已經辛勞。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主人公對環境的感嘆和對前行路途的疲憊。清晨的時候,不知道從何處飄來了清霜,不經意間已經覆滿了主人公的衣袍,暗示著時間的流轉和歲月的變遷。主人公所處的住處并不適時,可能是在逆境中停留或者離開的時機不對,給他帶來了不便。雖然如此,他依然努力尋求前方的路,但已經感到疲憊和勞累。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主人公西歸途中的一幕幕景象,表達了他在旅途中的感受和思考。通過描寫黃昏投宿、夜晚狐貍嗥叫、仆人的告知、仰望月亮、清晨的霜氣以及逆境下的停留,詩中融入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現了旅途中的孤寂、疲憊和對未來的追求。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給人以深思和共鳴,體現了宋代詩人晁補之的才華和對人生的思考。
“不覺滿我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guī qī shǒu cì yùn hé sì zhōu shí wǔ shū fù sān
西歸七首次韻和泗州十五叔父三
mù tóu gǔ diàn sù, yè wén hú lí háo,
暮投古店宿,夜聞狐貍嗥,
pū fū gào xíng mài, qǐ shì yuè shàng gāo,
仆夫告行邁,起視月尚高,
qīng shuāng lái hé xǔ, bù jué mǎn wǒ páo,
清霜來何許,不覺滿我袍,
nì shě liáng fēi shí, qiú qián zī yǐ láo,
逆舍良非時,求前茲已勞,
“不覺滿我袍”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