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慚救渴京兆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愧慚救渴京兆尹”全詩
沛然有余不矜飾,我亦謂子誠可人。
萬魚噞喁困復卻,看子撇捩黃金鱗。
人甘如醴飲者醉,我獨蜇口如姜辛。
淮南歸來兩鬢雪,閉門自不羞甑塵。
無衣可換江頭醉,有誰肯載樽中醇。
愧慚救渴京兆尹,空缸尚可供十巡。
放言與子一傾倒,非子畏人嫌我真。
府中貴人玉比德,堂下和氣天回春。
醉人多忤貴人恕,來呼莫憚沖泥頻。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和文潛期飲大尹穆父家兼呈尹》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宋代晁補之所作的《和文潛期飲大尹穆父家兼呈尹》。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野人骯臟無與鄰,
世人共笑子獨親。
沛然有余不矜飾,
我亦謂子誠可人。
這里描述了作者自己是個與世隔絕、生活簡樸的人,被周圍的人們嘲笑為與眾不同。然而,作者并不以此為意,認為自己的真實和樸素是可貴的。
萬魚噞喁困復卻,
看子撇捩黃金鱗。
人甘如醴飲者醉,
我獨蜇口如姜辛。
這里描繪了一個場景,許多魚圍繞著黃金鱗片爭奪,但作者卻不為其所動。他認為人們對于甘甜的飲料會感到醉意,而他卻對此充耳不聞,像是吃了辣姜一樣感到刺激。
淮南歸來兩鬢雪,
閉門自不羞甑塵。
無衣可換江頭醉,
有誰肯載樽中醇。
這里描繪了作者回到淮南后,發現自己的頭發已經白了,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他說自己身無長衣可以換取酒,在江邊痛飲,但卻沒有人愿意為他倒酒。
愧慚救渴京兆尹,
空缸尚可供十巡。
放言與子一傾倒,
非子畏人嫌我真。
這里作者自謙地說自己只是京兆尹(地方官員)的救命恩人,即使是一個空的水缸也能供應十次的飲水量。他與朋友暢談時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像其他人那樣畏懼他人的嫌棄。
府中貴人玉比德,
堂下和氣天回春。
醉人多忤貴人恕,
來呼莫憚沖泥頻。
這里提到府中有位貴人,她的品德如同美玉一樣寶貴,她的出現使得整個府中和睦如春天的回歸。盡管醉酒的人們常常得罪了貴人,但貴人仍然寬恕他們,所以來的人們不必擔心沾染泥濘而被嫌棄。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晁補之對自然真實、樸素的追求,以及對社會世俗觀念的反思。他認為自己的坦誠和真實是可貴的,與他相處的貴人也是寬容和仁慈的。整首詩以自嘲和反諷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世俗觀念的超脫和對真實自我的堅守。
“愧慚救渴京兆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wén qián qī yǐn dà yǐn mù fù jiā jiān chéng yǐn
和文潛期飲大尹穆父家兼呈尹
yě rén āng zāng wú yǔ lín, shì rén gòng xiào zi dú qīn.
野人骯臟無與鄰,世人共笑子獨親。
pèi rán yǒu yú bù jīn shì, wǒ yì wèi zi chéng kě rén.
沛然有余不矜飾,我亦謂子誠可人。
wàn yú yǎn yóng kùn fù què, kàn zi piē liè huáng jīn lín.
萬魚噞喁困復卻,看子撇捩黃金鱗。
rén gān rú lǐ yǐn zhě zuì, wǒ dú zhē kǒu rú jiāng xīn.
人甘如醴飲者醉,我獨蜇口如姜辛。
huái nán guī lái liǎng bìn xuě, bì mén zì bù xiū zèng chén.
淮南歸來兩鬢雪,閉門自不羞甑塵。
wú yī kě huàn jiāng tóu zuì, yǒu shuí kěn zài zūn zhōng chún.
無衣可換江頭醉,有誰肯載樽中醇。
kuì cán jiù kě jīng zhào yǐn, kōng gāng shàng kě gōng shí xún.
愧慚救渴京兆尹,空缸尚可供十巡。
fàng yán yǔ zi yī qīng dǎo, fēi zi wèi rén xián wǒ zhēn.
放言與子一傾倒,非子畏人嫌我真。
fǔ zhōng guì rén yù bǐ dé, táng xià hé qì tiān huí chūn.
府中貴人玉比德,堂下和氣天回春。
zuì rén duō wǔ guì rén shù, lái hū mò dàn chōng ní pín.
醉人多忤貴人恕,來呼莫憚沖泥頻。
“愧慚救渴京兆尹”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