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知車下正哀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那知車下正哀謠”全詩
已謂襄中能出穎,那知車下正哀謠。
但從袁盎無何飲,莫笑馮公不見招。
伴我河山訪陳跡,明年紅紫滿陽條。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再用前韻答之道弟府教授》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再用前韻答之道弟府教授》是一首宋代晁補之創作的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文辭便是升堂賈,
談辯寧非入幕超。
已謂襄中能出穎,
那知車下正哀謠。
但從袁盎無何飲,
莫笑馮公不見招。
伴我河山訪陳跡,
明年紅紫滿陽條。
詩意:
這首詩詞是晁補之作為回答之道弟府教授而創作的。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才能和地位的反思,以及對社會環境的感慨和對未來的展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能和地位的思考。詩的開頭寫道:“文辭便是升堂賈,談辯寧非入幕超。”這句話意味著作者認為文辭可以使人在社會上獲得地位和財富,而辯論和交談則不能使人超越現有的權勢。接著,詩人寫道:“已謂襄中能出穎,那知車下正哀謠。”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能的自信,但卻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并不看重才能,而是對權勢和財富的追逐。
在下半部分的詩句中,作者以袁盎和馮公作為例子,表達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袁盎是西漢時期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的才能并未得到應有的賞識。馮公則指的是馮京,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通過這兩個例子,詩人暗示了人才被忽視和埋沒的現象。
最后兩句詩寫道:“伴我河山訪陳跡,明年紅紫滿陽條。”這是作者對未來的期望和展望。他希望能夠在明年游歷自己熱愛的河山之間,尋找古人的足跡,并期待自己的才能得到認可和充分展示。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能和社會環境的思考和感慨,同時透露出對未來的希望。它反映了宋代社會對才能的浪費和對權勢的追逐,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對未來的樂觀態度。
“那知車下正哀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yòng qián yùn dá zhī dào dì fǔ jiào shòu
再用前韻答之道弟府教授
wén cí biàn shì shēng táng jiǎ, tán biàn níng fēi rù mù chāo.
文辭便是升堂賈,談辯寧非入幕超。
yǐ wèi xiāng zhōng néng chū yǐng, nǎ zhī chē xià zhèng āi yáo.
已謂襄中能出穎,那知車下正哀謠。
dàn cóng yuán àng wú hé yǐn, mò xiào féng gōng bú jiàn zhāo.
但從袁盎無何飲,莫笑馮公不見招。
bàn wǒ hé shān fǎng chén jī, míng nián hóng zǐ mǎn yáng tiáo.
伴我河山訪陳跡,明年紅紫滿陽條。
“那知車下正哀謠”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