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扁舟幾日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看我扁舟幾日歸”全詩
憑君天柱峰頭望,看我扁舟幾日歸。
分類: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皖口寄懷前太平守陳公度》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皖口寄懷前太平守陳公度》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常愛東陵早拂衣,
我行曾不叩荊扉。
憑君天柱峰頭望,
看我扁舟幾日歸。
詩意:
這首詩詞是晁補之寄給前任太平守陳公度的思念之作。詩人表達了自己常常在東陵早晨起身時,不必敲門就能離開的自由自在。他寄望著陳公度能站在天柱峰上遠望,看著他的小船幾天后歸來。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期待。詩人表達了自己在東陵的自由自在和離別的無奈,同時也表達了對友人的期盼和渴望得到友人的關注和思念。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個人情感的結合,詩人將自己的感受與友人的關系相結合,增強了詩詞的情感共鳴。
詩中出現的“東陵”是指詩人所在的地方,可能是一個山區或鄉村。詩人常愛在清晨起身時的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不必受到拘束和束縛。詩中的“荊扉”是指門扉,詩人在離開時不必敲門告別,也可以理解為詩人的離別并不是突然的,而是經過沉思和決定的。
詩人希望陳公度能夠站在天柱峰上遠望,這里的“天柱峰”可能是陳公度所在的地方的地標或高地,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希望陳公度能夠在高處眺望,觀察詩人的離去和歸來。通過這種期盼,詩人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友人能夠關注自己的歸程。
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思念和期待,展現了友情的珍貴和詩人的溫情。通過描繪自然景觀和個人情感的交織,詩詞傳達出一種深沉的離別之情和友情的牽掛。
“看我扁舟幾日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kǒu jì huái qián tài píng shǒu chén gōng dù
皖口寄懷前太平守陳公度
cháng ài dōng líng zǎo fú yī, wǒ xíng céng bù kòu jīng fēi.
常愛東陵早拂衣,我行曾不叩荊扉。
píng jūn tiān zhù fēng tóu wàng, kàn wǒ piān zhōu jǐ rì guī.
憑君天柱峰頭望,看我扁舟幾日歸。
“看我扁舟幾日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