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感離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景物感離腸”全詩
遠嶠收殘雨,寒林帶夕陽。
溪聲迷竹韻,野色混秋光。
吟罷還西望,平沙起雁行。
分類:
作者簡介(寇準)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為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團練副使李迪迎寇準尸靈厝于衡州(今衡陽市)岳屏山花藥寺,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里。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秋日原上》寇準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日原上》是宋代文學家寇準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蕭蕭古原上,
原野上飄蕩著凄涼的秋意。
景物感離腸。
秋天的景色使人感到離愁別緒。
遠嶠收殘雨,
遠處的山峰收起殘留的雨水。
寒林帶夕陽。
寒冷的林木映襯著夕陽的余暉。
溪聲迷竹韻,
溪水的聲音迷失在竹林的韻律中。
野色混秋光。
原野的色彩與秋日的光芒交織在一起。
吟罷還西望,
吟誦完畢,我回望西方。
平沙起雁行。
在平坦的沙地上,一隊雁兒飛起。
這首詩詞描繪了秋日原野的景色,以及詩人在其中的感受和情緒。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離愁別緒的感嘆和秋天的美好。他通過描繪山峰、林木、溪水和原野等元素,展現了秋天的獨特魅力和變幻多姿的景色。詩人用簡潔的語言和意象,讓讀者能夠感受到秋日的寂寥和深沉。詩人最后以雁行的形象作為結束,暗示了秋天的到來和季節的變遷。整首詩詞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給人以詩意盎然的賞析體驗。
“景物感離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rì yuán shàng
秋日原上
xiāo xiāo gǔ yuán shàng, jǐng wù gǎn lí cháng.
蕭蕭古原上,景物感離腸。
yuǎn jiào shōu cán yǔ, hán lín dài xī yáng.
遠嶠收殘雨,寒林帶夕陽。
xī shēng mí zhú yùn, yě sè hùn qiū guāng.
溪聲迷竹韻,野色混秋光。
yín bà hái xī wàng, píng shā qǐ yàn háng.
吟罷還西望,平沙起雁行。
“景物感離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