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患發先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經患發先白”全詩
彼哉安知我,爭靜習禮跡。
三已竟無怨,心伏鷙鳥百。
無私心如丹,經患發先白。
功名已不求,余事復何惜。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二十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二十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去年旅都城,三月不求宅。
彼哉安知我,爭靜習禮跡。
三已竟無怨,心伏鷙鳥百。
無私心如丹,經患發先白。
功名已不求,余事復何惜。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轍去年在旅途中抵達京城,三個月沒有尋找住處。他反問那些人是否知道他追求寧靜并堅持遵守禮儀的追求。他已經完全沒有怨恨之心,內心平靜如一只鷙鳥百鳥之首。他不再有私心,如同紅寶石一般純凈,經歷磨難后反而更加早衰。對功名已經不再追求,那些事情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
賞析:
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轍追求寧靜和堅守道德的心境。他在旅途中沒有急于找到住處,而是選擇沉靜下來,不與外界紛擾相爭。他反問那些人是否能理解他內心的渴望,表達了他對內心平靜的追求和對個人修養的重視。
詩中的"心伏鷙鳥百"形象地描繪了他內心的安寧,鷙鳥是鷹隼的意象,代表著高傲和獨立。蘇轍將自己的內心比作鷙鳥之首,意味著他內心的平靜和高尚。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蘇轍對功名的淡漠。他已經不再追求名利,對于余下的事情也不再計較。這種心態展示了蘇轍超脫塵世的態度和對于內在修養的重視。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蘇轍追求心靈寧靜和道德修養的內心世界,表達了他對功名的淡泊和對個人修養的重視。
“經患發先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zi zhān hé yuān míng yǐn jiǔ èr shí shǒu
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二十首
qù nián lǚ dū chéng, sān yuè bù qiú zhái.
去年旅都城,三月不求宅。
bǐ zāi ān zhī wǒ, zhēng jìng xí lǐ jī.
彼哉安知我,爭靜習禮跡。
sān yǐ jìng wú yuàn, xīn fú zhì niǎo bǎi.
三已竟無怨,心伏鷙鳥百。
wú sī xīn rú dān, jīng huàn fā xiān bái.
無私心如丹,經患發先白。
gōng míng yǐ bù qiú, yú shì fù hé xī.
功名已不求,余事復何惜。
“經患發先白”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