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草未成眠未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諫草未成眠未穩”全詩
江海蹔來俱野客,云霄并直愧華堂。
月明似與人跡遠,風細微聞禁漏長。
諫草未成眠未穩,始知天上極清涼。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後省初成直宿呈子瞻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後省初成直宿呈子瞻二首》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掖垣初罷斧斤響,
棟宇猶聞松桂香。
江海蹔來俱野客,
云霄并直愧華堂。
月明似與人跡遠,
風細微聞禁漏長。
諫草未成眠未穩,
始知天上極清涼。
詩意:
這首詩詞寫的是蘇轍在離開朝廷后的感慨和思考。掖垣(指宮殿的圍墻)初罷,斧斤的聲音漸漸停止,但是棟宇之間仍然彌漫著松桂的香氣。江海之間有時會出現一些野外的游人,云霄中有些人直接飛向天空,這讓蘇轍覺得自己在華堂中愧不如他們。明亮的月光似乎與人的痕跡遙遠,微風細細地吹過禁漏的聲音很長。蘇轍在寫詩草時還沒有入眠,心緒未能平靜,才知道天上的清涼是何等的高遠。
賞析:
這首詩詞以凄美的語言描繪了蘇轍離開官場后的心情感受。他離開了政治權力的中心,感覺到宮廷的喧囂已經遠離,宮墻內的斧斤聲也停止了,但依然可以聞到松桂的香氣,這是他對宮廷的回憶。江海之間的游客和飛上云霄的人們象征著自由自在的狀態,與蘇轍在宮堂中的束縛形成鮮明對比,令他愧疚。月亮的明亮和微風的細膩傳達出寧靜和幽靜的氛圍,使蘇轍感受到了天上的清涼和寧靜,這讓他認識到離開政治權力所帶來的內心的平靜與寧靜。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蘇轍離開官場后的內心感受和思考。他在政治權力的束縛下感到壓抑,而自然界的寧靜和自由則成為他心靈的寄托。整首詩詞意境清新,語言簡練,展示了蘇轍的獨特才華和情感表達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對自然、對內心追求的關注和追求。
“諫草未成眠未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òu shěng chū chéng zhí sù chéng zǐ zhān èr shǒu
後省初成直宿呈子瞻二首
yè yuán chū bà fǔ jīn xiǎng, dòng yǔ yóu wén sōng guì xiāng.
掖垣初罷斧斤響,棟宇猶聞松桂香。
jiāng hǎi zàn lái jù yě kè, yún xiāo bìng zhí kuì huá táng.
江海蹔來俱野客,云霄并直愧華堂。
yuè míng shì yú rén jī yuǎn, fēng xì wēi wén jìn lòu zhǎng.
月明似與人跡遠,風細微聞禁漏長。
jiàn cǎo wèi chéng mián wèi wěn, shǐ zhī tiān shàng jí qīng liáng.
諫草未成眠未穩,始知天上極清涼。
“諫草未成眠未穩”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