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有兩須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豈有兩須彌”全詩
誓將老陽羨,洞天隱蒼崖。
時事乃大謬,寧復守此懷。
區區芥子中,豈有兩須彌。
舉眼即見兄,何者為別離。
尻輿駕神馬,孰為策與羈。
弭節過蓬萊,海波看增虧。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蘇轍所作,題為《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描述了蘇轍對兄弟分離、時事紛擾的思考和感慨。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我的兄弟曾在朝廷任職,多次想去會稽地方。發誓要在陽羨老去,隱居在蒼崖的洞天里。然而時事變幻莫測,寧愿繼續保持內心的懷念。在這微不足道的世間,怎會有兩座無邊無際的須彌山。抬頭望去,卻只能看到兄弟,何談別離之苦。那神馬拉著轎車,哪個是束縛,哪個是自由?放下束縛,經過蓬萊仙山,海浪看起來更加凄涼。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兄弟分離和時事紛擾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兄弟曾在朝廷任職,但因為某種原因與他分離,作者懷念兄弟并想與他重聚。然而,作者意識到世事多變,寧愿保持內心的懷念,不為外界的紛擾所動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表示,世事紛繁猶如芥子一般微小,而兄弟之情卻如兩座須彌山般巍峨壯闊。作者思念兄弟,希望能與他再次相聚,同時對現實的束縛和自由的追求也進行了思考。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現實的思考。詩中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和比喻,如兄弟之情如須彌山,時事如芥子,海浪的增減等,增加了詩的意境和表現力。整首詩的情感流露出濃厚的禪意,表達了對世事變幻和兄弟分離的思考。作者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了一顆寧靜的心,希望能夠超越現實的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這種對內心追求的思考和對兄弟之情的懷念,使得詩中充滿了情感的張力和哲理的深度,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豈有兩須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zi zhān hé táo yuān míng zá shī shí yī shǒu
和子瞻和陶淵明雜詩十一首
wú xiōng xī zài cháo, lǚ yù qǐng kuài jī.
吾兄昔在朝,屢欲請會稽。
shì jiāng lǎo yáng xiàn, dòng tiān yǐn cāng yá.
誓將老陽羨,洞天隱蒼崖。
shí shì nǎi dà miù, níng fù shǒu cǐ huái.
時事乃大謬,寧復守此懷。
qū qū jiè zǐ zhōng, qǐ yǒu liǎng xū mí.
區區芥子中,豈有兩須彌。
jǔ yǎn jí jiàn xiōng, hé zhě wèi bié lí.
舉眼即見兄,何者為別離。
kāo yú jià shén mǎ, shú wèi cè yǔ jī.
尻輿駕神馬,孰為策與羈。
mǐ jié guò péng lái, hǎi bō kàn zēng kuī.
弭節過蓬萊,海波看增虧。
“豈有兩須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