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賦式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時賦式微”全詩
小酌還成醉,僑居不覺非。
妻孥應念我,風雨未縫衣。
憂患十年足,何時賦式微。
分類: 九日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九日三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九日三首》是蘇轍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狂夫老無賴,見逐便忘歸。
小酌還成醉,僑居不覺非。
妻孥應念我,風雨未縫衣。
憂患十年足,何時賦式微。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一個放浪不羈的人,他被驅逐后就忘記了回家的路。他只是小酌幾杯,就會陷入酩酊大醉的狀態,無法察覺自己僑居異鄉的不適。他的妻子和孩子應該會想念他,而他卻無法回去,風雨中的衣衫也未曾縫補。他憂慮和困苦已經持續了十年,不知何時能夠擺脫這種困境,重拾文人的身份。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一個頹廢的形象,通過對狂夫的寫照,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困擾和失落。詩中的狂夫被驅逐后迷失了自己,他的歡愉只能通過酒來尋找,卻不自知自己的孤獨和異鄉的不適。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家庭的思念,意識到自己的選擇給家人帶來的痛苦和憂慮。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苦悶和對未來的迷茫,他不知道何時能夠重新找回寫作的靈感和成就。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困境,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中文人境遇的一面。它通過對個體的寫照,抒發了詩人對自身命運和文學創作前途的思考和憂慮。這首詩詞具有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內涵,展現了蘇轍對人生的思考和對時代的觸動,是宋代文化的珍貴遺產之一。
“何時賦式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ǔ rì sān shǒu
九日三首
kuáng fū lǎo wú lài, jiàn zhú biàn wàng guī.
狂夫老無賴,見逐便忘歸。
xiǎo zhuó hái chéng zuì, qiáo jū bù jué fēi.
小酌還成醉,僑居不覺非。
qī nú yīng niàn wǒ, fēng yǔ wèi féng yī.
妻孥應念我,風雨未縫衣。
yōu huàn shí nián zú, hé shí fù shì wēi.
憂患十年足,何時賦式微。
“何時賦式微”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