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笑樽前伏齊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談笑樽前伏齊虜”全詩
南駕威聲傳絕域,西征舊恨失奸臣。
空留諫疏驚頹靡,終托詩詞話苦辛。
直氣如云未應盡,一雙嗣子亦騏驎。
濟南風物在西湖,湖上逢公初下車。
談笑樽前伏齊虜,旌旗門外聽除書。
一封未奏先焚草,三黜歸來便種蔬。
淚落西堂歌灑地,杉松空見歲寒余。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李誠之待制挽詞二首》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李誠之待制挽詞二首》是宋代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脫去遺留的章句,處理政務經綸,
心中充滿龍蛇般的曲折和伸展。
南巡的威聲傳遍了邊疆,
西征中舊時的仇恨消失了奸臣。
留下很多諫疏驚動了頹靡的局面,
最終把苦辛寄托在了詩詞之中。
直爽的氣質如同云彩一般無法盡盡,
一對兒子也是如騏驎一般的非凡。
濟南的風景在西湖之上,
在湖上遇見公卿初次下馬。
談笑間向著齊虜俯首,
在門外聽著除書的旌旗聲。
一封信未奏先焚燒掉了,
三次被降職歸來后便種菜。
淚水落在西堂,歌聲灑遍大地,
杉松樹下只見到歲寒的余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李誠之為主題,表達了蘇轍對李誠之的贊揚和思念之情。李誠之是蘇轍的同僚和朋友,他在政務中表現出了深厚的學識和聰明才智。詩中提到他處理政務經綸、脫去遺留的章句,顯示出他對政事的專注和能力。
詩中還提到了南巡和西征,南巡時李誠之展現了威武的聲勢,西征中消除了舊時的仇恨,這些都顯示了李誠之在國家大事中的重要作用。
蘇轍還表達了對李誠之諫疏的贊賞,他的諫言震動了朝廷的頹靡局面,雖然最終沒有得到實現,但蘇轍認為這些諫言寄托了李誠之的苦辛。
詩中還以濟南的風景和西湖相對應,表達了蘇轍對李誠之的思念之情。他回憶起李誠之在西湖之上的情景,提到了他們初次見面時的歡樂和李誠之對敵人的屈服。同時,他也描述了李誠之在政務之余種菜的情景,反映了他的淡泊和對平凡生活的向往。
詩的最后,蘇轍以淚水灑在西堂、杉松樹下見到歲寒的余痕來結束,表達了對李誠之的懷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詩以蘇轍對李誠之的贊美和思念為主線,通過描繪李誠之在政務和生活中的種種情景,展現了他的才華和為人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蘇轍對友情和時光的感慨。
“談笑樽前伏齊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ǐ chéng zhī dài zhì wǎn cí èr shǒu
李誠之待制挽詞二首
tuō yí zhāng jù shì jīng lún, mǎn fù lóng shé zì qū shēn.
脫遺章句事經綸,滿腹龍蛇自屈伸。
nán jià wēi shēng chuán jué yù, xī zhēng jiù hèn shī jiān chén.
南駕威聲傳絕域,西征舊恨失奸臣。
kōng liú jiàn shū jīng tuí mǐ, zhōng tuō shī cí huà kǔ xīn.
空留諫疏驚頹靡,終托詩詞話苦辛。
zhí qì rú yún wèi yīng jǐn, yī shuāng sì zǐ yì qí lín.
直氣如云未應盡,一雙嗣子亦騏驎。
jǐ nán fēng wù zài xī hú, hú shàng féng gōng chū xià chē.
濟南風物在西湖,湖上逢公初下車。
tán xiào zūn qián fú qí lǔ, jīng qí mén wài tīng chú shū.
談笑樽前伏齊虜,旌旗門外聽除書。
yī fēng wèi zòu xiān fén cǎo, sān chù guī lái biàn zhǒng shū.
一封未奏先焚草,三黜歸來便種蔬。
lèi luò xī táng gē sǎ dì, shān sōng kōng jiàn suì hán yú.
淚落西堂歌灑地,杉松空見歲寒余。
“談笑樽前伏齊虜”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